蒲林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 说[30]感武丁。
俊乂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31]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 韩弊[32]烦刑。
起翦颇牧,[33] 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岳宗泰岱,[34]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城。昆池碣石, 钜野[35]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治本于农 , 务兹稼穑。[36]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37]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38]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殆辱近耻, 林皋[39]幸即。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 戚谢欢招。
※【参考译文】
学习出色并有余力,就可走上仕道去做官,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国家的政事。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
对他更加怀念歌咏。选择乐曲要根据人的身份贵贱有所不同;采用礼节要按照人的地位高低有所区别。长辈和小辈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在外面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在家里要遵守母亲的规范。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兄弟之间要非常相爱,因为同受父母血气,犹如树枝相连。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最仓促、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能背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品性沉静淡泊,情绪就安逸自在;内心浮躁好动,精神就疲惫困倦。保持纯洁的天性,就会感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天性就会转移改变。
坚持高尚的情操,好的职位自然会为你所有。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背靠北邙山,南临洛水;西京长安左跨渭河,右依泾水。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阁高耸如飞,触目惊心。宫殿上绘着各种飞禽走兽,描画出五彩的天仙神灵。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账幕对着高高的楹柱。宫殿中大摆宴席,乐人吹笙鼓瑟,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登上台阶进入殿堂的文武百官,帽子团团转,像满天的星星。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书殿中有杜度的草书、钟繇的隶书,还有漆写的古籍和孔壁中的经典。
宫延内将相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他们每户有八县之广的封地,配备成千以上的士兵。他们戴着高高的官帽,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出兵援助势单力薄和面临危亡的诸侯小国。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传说。能人治政勤勉努力,全靠许多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富强安宁。
晋、楚两国在齐之后称霸,赵、魏两国因连横而受困于秦。晋献公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推为盟主。萧何遵循简约刑法的精神制订九律,韩非却受困于自己所主张的严酷刑法。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带兵打仗最为高明。他们的声威远传到沙漠边地,美誉和画像一起流芳后代。九州处处都留有大禹治水的足迹,全国各郡在秦并六国后归于统一。五岳中人们最尊崇东岳泰山,历代帝王都在云山和亭山主持禅礼。名关有北疆雁门,要塞有万里长城,驿站有边地鸡田,奇山有天台赤城。赏池赴昆明滇池,观海临河北碣石,看泽去山东钜野,望湖上湖南洞庭。江河源远流长,湖海宽广无边。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
治国的根本在发展农业,要努力做好播种收获这些农活。一年的农活该开始干起来了,我种上小米,又种上高梁。收获季节,用刚熟的新谷交纳税粮,官府应按农户的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或处罚。孟轲夫子崇尚纯洁,史官子鱼秉性刚直。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勤奋、谦逊、谨慎,懂得规劝告诫自己。听别人说话,要仔细审察是否合理;看别人面孔,要小心辨析他的脸色。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还不如归隐山林为好。疏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才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离群独居,悠闲度日,整天不用多费唇舌,清静无为岂不是好事。想想古人的话,翻翻古人的书,消往日的忧虑,乐得逍遥舒服。轻松的事凑到一起,费力的事丢在一边,消除不尽的烦恼,得来无限的快乐。
◆【延伸阅读】谈迁与他的《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入睡了,只有钱塘江还在响着震耳的涛声。老秀才谈迁觉得周身不适,只好一改平日夜读的习惯,倒在床上昏然入睡了。他哪里想到,此时小偷正躲在屋外枣林里,等待时机呢。
谈迁家徒四壁,小偷抱起床头的箱子。三步两步钻进枣林,无影无踪了。小偷偷走的并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老秀才二十几年的心血——《国榷》的手稿。
当谈迁发现他的书稿被窃,顿时觉得世界在他面前倒塌了,一下子跌坐在地上,老泪纵横地哭着:“噫!吾力殚矣!”
打击来得如此突然,如此惨重。老秀才两眼死盯着放过书箱的地方,二十几年写书的甘苦,一齐涌上心头……
谈迁喜欢读史书,特别是有关明朝的史书。守孝期间也读到一部陈建著的《皇明通纪》,觉得写的实在太差,史事错讹,见解肤浅,哪算得“通纪”?就是《明朝实录》,也颇多不实之处,多是几经删节,窜改,黑白颠例,是非混淆,隐去了历史真相,哪里是“实录”?所以他下定决心,自己动手,编出一部信实可靠的国史,留给后世。
一个家境清贫、仅靠为人作记室来维持生计的平民百姓,想编修一部明代编年史,又谈何容易!首先碰到的是史料的匮乏,当时像实录一类的书还是手抄本,多藏在豪门士绅之家。谈迁必须托人情,走后门,才能借阅或允许抄录。有时事先讲好了的,可是早上去了等到晚上也见不到主人的面,只得扫兴而归。偶尔借到了珍本,人家不让带走,他只好从袋子里掏出纸笔,就在人家书房里抄起来,东家的白眼也只能装作没有看见了。
除了借书、抄书,谈迁还到处寻访古迹轶闻,每有所得就记在纸上。日积月累,案头上的稿子越积越厚,终于在1626年3月,经过他的精心编次,一部一百卷的《国榷》初稿完成了。他在自序中高兴地写道:“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但是,谈迁并没有在成就面前止步,他以一个史家严肃的态度,不断对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增补。听说哪里有新的材料,便背上行李、雨伞、干粮,去抄录,即便是步行百里也在所不辞。特别是明亡之后,他怀着对故国的思念,以一个爱国遗民的感情,来收集补述崇祯、弘光两朝的史实,终于求得了先朝历史的完整。全书前后修改了六次。尽管谈迁没有钱将它刊刻问世,但是这部手稿凝聚了二十多年的血汗,得来是多么不易啊!万万没有料到一夜之间它竟然不翼而飞,怎能不让他呼天喊地,痛不欲生呢?
谈迁是个坚强的人,他大哭一场之后,擦干了眼泪说:“吾手尚在,宁已乎!”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从零开始,又干起来了。他以《实录》为基础,找来不同的本子作参考。尽管年纪大了,已非当年那样精力充沛,但他仍然是不避酷暑严寒,风尘仆仆奔走于嘉善、归安、吴兴、钱塘之间。为夺回他失去的《国榷》奋斗着,有志者,事竟成。又过了几年,在他六十岁那年,一部新的《国榷》又写成了。使谈迁觉得不足的是崇祯一朝史事,没有实录,许多记载都是来自传闻,毕竟不失可靠、如果能到北京找些当事人核对一下就好了。去北京,又谈何容易?光是路费和食宿之资就无从筹划,只能想想而已。也是天从人愿,恰好义乌朱之锡进京作弘文院编修,聘请谈迁作记室。谈迁虽然年事已高,还是满口答应下来,带上书稿就同朱之锡北上进京了。
到了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为他的《国榷》收集材料,一有时间,就去寻书访人、探寻遗迹,脚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旧兴致勃勃,简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难、疲劳为何物。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他几乎遍访无遣,就连当年祟祯邸报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资料。
1656年2月,六十多岁的谈迁,回到家乡。大约第二年就去世了。《国榷》一书由于清初统治者压制民族反抗运动,大兴文字狱,一直不能公开刊印,很少有人知道。直到解放后,1958年12月,才第一次排印出版。历史学家谈迁一生的治学艰辛才得到人民的尊敬,《国榷》作为明代信史也才得以传世。
◆【学生故事】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
1990年5月,中国的一名13岁学生梁帆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在荷兰诺维克举行的主题为“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见面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来自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儿童代表。当梁帆看到宾馆门前的旗杆上悬挂着其他国家的国旗,唯独没有看到代表中国的五星红旗时,她急切地找到活动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礼貌而坚定地问:“对不起,请问怎么没有看见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在梁帆的强烈要求下,几经周折,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地飘扬在荷兰的上空!
★【实践活动】你关心国家大事吗
晏子倡导“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僵卧孤村仍身系社稷命运,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躬行实践,一颗爱国之心可见一斑。历史的长河中群星璀璨,无论达官是贵,黎民百姓,还是地位宠耀与否,每个人的心河中都化作一种默契,流淌着爱国的热血。的确,民族的存亡兴衰,不仅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同学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关心国家大事吗?除了娱乐新闻,你关注过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新闻吗?请以“你关心国家大事吗”为主题,自选问题,设计一张“调查问卷”,在班级或者学校里开展一次调查,统计并分析结果,根据调查结果,对于该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节 【会生活 享安乐】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古圣先贤】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王徽之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着一个关于王徽之的故事。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 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
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儿再撑得快点!”
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