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3 第六卷 奇谈杂录:千年前的传闻 (第3/5页)
魏风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当时,越国铸有最顶级的八口剑。第一口掩日,剑指太阳,日光立暗;第二口断水,用剑划水,波涛马上分开;第三口转魄,用这口剑指月亮,月亮上的玉兔、金蟾随之而转动;第四口悬翦,如有鸟虫撞到剑身上,须臾会被斩成两截儿;第五口惊鲵,这口剑威力巨大,如果用其搅动海水,鲸鲵海怪都会惊恐四窜;第六口灭魂,佩戴着它走夜路,鬼魅不得近身;第七口却邪,意思很明白了,持有这把剑,可驱邪物;第八口真刚,削铁如泥。
其中,真刚剑一直流传到唐朝,为玄宗时的大将哥舒翰佩戴。后安史乱起,哥舒翰于潼关御敌被擒,此剑则转到安禄山手中。唐僖宗广明年间,此剑又被黄巢得到,后黄巢在王满渡与沙陀骑兵决战败北。最后这口奇剑就此失踪。有人说它已被埋至地下,也未可知。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一把刘邦使用过的珍贵宝剑。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年少时,得到一把刀,上面镌刻有古铭文。有人破解其字,认为是殷帝王武丁讨伐鬼方时所用的。于是刘太公就将这把刀随身佩戴。
一天,刘太公游沛县山中,见有人铸兵器,问:“你在铸什么呢?”
那人答:“为天子铸剑!”
刘太公认为是笑谈。
那人看了看刘太公的佩刀,说:“真乃宝物,上聚七星之气!我现在铸剑用的原料,还不足以造一把平定天下的利刃。但如果您把自己佩戴的刀放进我这熔炉,那么我打造出的剑定能削平四方。”
刘太公想了想,说:“那我就赌一下。”
说着,刘太公把刀解下,扔进熔炉。霎时,炉火窜起一丈多高。
剑铸成,果然非凡,寒光凛冽,神姿颖异!
铸剑者最后献剑于刘太公,大约他也看出太公的不凡之处了。
后来,刘邦从父亲那里得到长剑,斩蛇起义,灭项羽,夺天下,建立汉朝。刘邦死前,将它交给吕后。吕后则把剑藏在黑暗的库房。
这把斩蛇剑的剑鞘上镶有七彩珠、九华玉与五色琉璃。它不需要经常磨砺,十二年磨一次就好。而且剑刃上总布着一层霜雪,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气息。
东汉王朝建立后,该剑从长安被转运到洛阳宫中。
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一叫广运的僧人出现在东都洛阳,自称持有“高祖斩蛇剑”,后来被证明是个骗子。
其实,早在晋惠帝元康三年,洛阳皇宫起火,这把被汉高祖刘邦用来斩蛇起义的宝剑和一双孔子穿过的鞋,都一起消失了。
鞋可能被烧毁,但剑不应毁于火中。所以,有记载说,那天在大火中,此剑冲天而起,飞出了皇宫。
没多久,洛阳陷落,西晋灭亡,五胡乱华的大动荡时代开始了。
说到宝剑,还有一个故事:
西晋末年,旌阳县令许逊,是一个著名的道士,曾为老百姓斩蛟除害,后不知所踪。有好奇的渔民,往许逊搏杀恶蛟的地方撒下一张网,结果打上来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它,便会发出很大的鸣声,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
这块奇怪的石头,一直被保存到了唐朝初年。
赵王李元霸一度任洪州刺史,便得到了这块石头。将其击破后,里面有两把剑,一把镌刻“许旌阳”三字,另一把则刻着“万仞”二字。后来,只有“万仞剑”流传于后世。
在盛唐时,武胜之在宣州为官,有一天,他在江边沙滩上,见有一条小黄蛇被雷击中。武胜之投石击蛇,得一铜剑,上写“许旌阳斩蛟第三剑”。可见,许逊斩蛟时用了好几种剑。
说到斩蛟剑,唐人符载也有一把,抽出鞘,能将暗夜照为白昼。
有一次,符载带着这把宝剑到淮浙旅行,乘船遇巨蛟。他挥剑击蛟,血如雨下,斩之如切菜。
但后来,有一年寒食,符载携剑借住在一户人家。这家用黑黍子做粽子,包裹得很粗,菜刀切不了。符载拔剑相助。切完后,那剑突然不发光了。以后无论砍什么,都砍不动了,变成一块废铁。
唐人稀罕古剑,又珍重古镜,这跟唐朝道教盛行有隐秘的关系。在道教中,镜与剑是两个象征物。之前,南北朝梁朝时的陶贞白就曾在《剑经》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但凡学道术的人,必须随身携带宝剑和宝镜。
晚唐懿宗咸通时代,有两面奇异的镜子被驸马韦保衡得到。
其中一面来自汉朝,据说是很有来历的,汉宣帝登基前曾护佑过它。韦保衡娶了懿宗最疼爱的女儿同昌公主,家中珍稀宝物堆积如山。但韦保衡独爱这面镜子,很少给外人看。按照他的描述,该镜有八铢钱那么大,可以照到自己三年后的面孔和境遇。如果想照到六年后的样子,则只能再等三年后了。
韦保衡家里的另一面镜子,先前被隋朝仆射苏威收藏过。其镜样子怪异,制作精妙。日全蚀或月全蚀时,镜中昏暗无所见;半蚀时,镜中则昏暗一半。后来,韦保衡觉得这面镜子太怪了,就叫人拿到长安西市出售了。买主是一名波斯客商,但后来他回国行进到中亚撒马尔罕时,被强盗截杀。
唐朝时最大的镜子,足有一丈见方,是唐中宗李显收藏的。铜镜上铸有桂树,并镶嵌有金花银叶。中宗骑马过镜,人马都可以照进镜子里,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
多年后,玄宗也得到一面奇异的镜子。
那是天宝三年五月十五日,扬州官员进献了一面盘龙水心镜。
镜子不是很大,长宽各九寸,但镜面非常晶莹。最奇异的是背后雕刻着的龙,逼真异常。
玄宗询问镜子的情况,进献官员扬州参军李守泰做了这样的陈述:
造镜时,来了一位自称叫龙护的老人。他一身素衣,须发皆白,眉长垂肩,身边有一小童跟随,着黑衣,叫玄冥。
那是五月初,龙护和玄冥来到铸镜现场。交谈中,容貌古异的龙护告诉铸镜匠吕晖,自己对铸镜颇有研究,掌握在镜子上盘铸真龙的方法,并愿意当场制造一条。
真龙?可以想象,吕晖和他的伙伴们都震惊了。
接着,龙护带着玄冥进到置有镜炉的庭院,并叫人把大门锁好,任何外人不得入内。
三天三夜后,大门兀自洞开。
吕晖等人慌忙入院,但不见龙护和玄冥的踪影。最后在镜炉前发现一张纸,上面用小篆写下这样的内容:“镜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只因当下皇帝贤明,我才献龙降福。它避邪鉴物,无与伦比……”
龙护在纸上告诉吕晖,要把铸镜场地转移到水面。于是,吕晖带着人,将镜炉转移到船上,于长江上继续铸造这面镜子。
突然,江水高涨三十多尺,似有龙吟在其中。镜子终于铸好,背后的龙,似雕非雕,似刻非刻,完全就是一条用奇异形态与镜子结合的真龙!
这面镜子后来被藏于宫中。
天宝七年,关中大旱,三月到六月,没下一滴雨。玄宗到龙堂祈雨,也没什么作用,于是问私人顾问著名道士叶法善:“为什么呢?”
叶法善:“因为龙堂上画的龙,实在是不像。”
玄宗似乎想起什么,叫人取来了那面镜子:“这镜子上的龙呢?”
叶法善看后大惊:“这是盘龙水心镜!背面的这一条,可谓真龙啊!”
就这样,玄宗叫人把水心镜供于堂前,再次祈祷。
顷刻间,有两道白气冒起于屋梁下。与此同时,镜龙的鼻子也喷出两道白气。一时间,云气升腾,大雨倾盆,七天乃停。
后来,玄宗特请著名画师吴道子亲自临摹镜龙图。
还是玄宗年间的故事。
天宝时,金陵士人陈仲躬,携金迁到东都洛阳清化里租房居住。庭院中有口深井,附近有不少人都坠落其中淹死。然而陈仲躬无所畏惧。
这一天,又有一个邻居坠井身亡,陈仲躬便欲一探究竟。
傍晚时分,陈仲躬来到井边,探头向下面窥望,猛然间,看到井水中出现一个妖艳女子的头。凝视中,女子红袖掩脸,对他意味深长地笑着。
陈仲躬先是惊异,后是意乱神迷,幸好最后在欲坠时把持住自己,转身回到屋里。
后来,井水突然干涸。就在这天早上,有女子敲响了陈仲躬的房门,说:“敬元颖拜见公子。”
陈仲躬把女子让进屋,发现她正是那天出现在井中的女子。
女子着红衣,穿绿裳,涂丹粉,时髦如洛阳女人,坐下后,面对陈仲躬的质问,道:“实不相瞒,东都洛阳隐藏着五条毒龙,这井中便有其中一条。它自西汉以来,已经吞食了三千七百人。只因为它跟太一神左右的侍龙关系不错,所以它一直受到袒护。我是大唐初年坠井而亡的,后无奈,为毒龙所驱使,在日暮黄昏时诱人坠井。昨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天下之龙都去朝拜太一神。但河南大旱,太一神会多留它们几天再回来。现在,井里的水已经没了,趁着这个机会,如果公子发善心搭救我,那我就太幸运了,愿余生侍奉在您身边。”说罢,敬元颖便不见了。
陈仲躬感到很奇怪,找来人下井,发现一面铜镜。当夜,那铜镜竟化为敬元颖,说:“感谢公子的恩情,使我脱离了井下幽暗的世界。其实,我的真身是春秋时大乐师师旷所铸的十二面铜镜中的第七面。当年,主人在首阳山白龙潭把我铸成,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唐太宗贞观年间,大臣许敬宗家的婢女兰苕将我扔入井中。”
接着,敬元颖告诉陈庭院不吉。于是在敬的安排下,陈另外寻租了住处。没几天,旧宅中的那口水井就坍塌了,并导致一侧厢房陷入地下。
后来,陈仲躬考取功名,做了大官。无论他到哪里上任,都会随身携带着那面镜子,只是它再也没有化成美丽的姑娘。
下面再谈谈炉鼎。
唐僖宗年间,新泽县境内有座真阳观,是前面提到的晋代许逊的弟子曾真人修炼的地方。不过那几年,道观的庄田多被附近的豪绅侵占。有一天,天上突然降下了一个香炉。
香炉高三尺,下面是一托盘,盘里生着莲花。十二片莲叶上,有十二种动物。
炉顶处,有一位仙人坐于磐石上,身披云霞衣,左手撑脸,右手垂膝。所坐磐石,雕有松竹花树,精美异常,非人力所能及。当然,仙人亦是雕像,但却威严灵通,因为在他降落后没多久,被侵占的庄田就都一一重新回归道观了。
如果说这只隐秘的香炉在当时没被更多的人知道话,那么在唐高宗永徽年间,一只鼎的出现则轰动了长安西市。
按古书《应瑞图》记载,西周灭商,有神鼎现于人间。鼎上文理精致,色泽考究,有神秘的符号,能预言吉凶存亡。它们的重量可以随着季节而变化,甚至能自己转动。
西周末年,这只神鼎消失,暗示了天下将乱。
据《说苑》记载,汉武帝时,有一名汾阴人,自称发现了神奇的周鼎,进献到长安。大臣们得到消息,纷纷向武帝祝贺。但侍中吾丘寿王却说:“你们搞错了,这不是一只周鼎。”
武帝说:“请你说出缘由。否则,我要处死你。”
吾丘寿王答:“殷商衰,西周兴,文、武二王成伟大的基业,周公继而承之。周朝的德政,是上天所赐,这也是神鼎在西周时出现的原因。现在,我朝高祖皇帝斩蛇起义,六合归一;陛下即位后,更是长击匈奴,使大汉勃兴。据我所知,以前的时候,秦始皇曾亲自到彭城寻鼎未果,而现在神鼎突然出现,说明这是上天的旨意,把它赐给有道之君。既然如此,它就是一只汉鼎,而不是什么周鼎。”
被大拍了一阵马屁后,汉武帝非常高兴:“你讲得太好啦!那你知道这只鼎最初的来历吗?”
吾丘寿王答:“春秋时,墨子曾谈论过它。据说夏朝开国之君启,派大臣飞廉到昆吾山采奇矿。随后,翁乙用龟背为柴,用矿石冶炼,铸成了这只神鼎。它呈方形,下有四足,正是眼前的这个样子。”
后来,王莽篡汉,那只鼎又神奇地不见了。
关于神鼎,魏晋人王嘉在《拾遗录》中也提到过。
周末,天下大乱,神鼎自行投入天池。又有记载,说其中一只神鼎落入泗水,当时周围听到了巨响。
所以,当唐高宗永徽年间,这只神鼎出现在长安时,人们都惊呆了。
高宗派人专门去调查此事。奇异的是,卖鼎的是个西域的胡人,来自遥远的龟兹。他告诉调查的官员,说这只鼎是他的祖上在天山之巅的湖中打鱼时,意外捞上来的。
高宗重赏了胡人,把那只鼎收入皇宫,但没人能证明它真的就是那只来自周朝的鼎。
不过,高宗皇帝相信它是货真价实的。因为在唐代,汉魏三国文物屡现,比如汉武帝陵墓中稀奇的随葬品玉箱和瑶石手杖。
玉箱和瑶石手杖是当时西胡渠王进献的,汉武帝很喜欢,几乎每天都拿在手里把玩。据说,汉武帝死后没多久,就有人在扶风的古玩市场买到这两件东西。到唐初武德年间,又有人在长安的市场上发现了这两件东西,有人半开玩笑说:“其实,卖主不是别人,就是已经化为厉鬼的汉武帝本人!”
在唐朝,如果真的排一下名的话,那么武宗时代的宰相李德裕无疑是第一收藏家。除了爱好古玩外,他还喜欢奇花异木。
会昌年间,一位老翁叫人抬着一段在他家庭院生长了三代的桑木,来拜见宰相兼收藏家的李德裕。
李德裕闻讯,觉得很奇怪,于是接见了老翁。
老翁说:“这段桑木,已在我家庭院生长三代。我闻大人尚古好奇,搜天下珍稀之物,便给您送来。我这桑木,别有洞天,但只有技术高超的工匠,才能解其奥妙。”接着,老翁推荐了一位洛阳工匠。
李德裕派人去请,但工匠已去世,只好把他儿子请来。其子看到桑木,大为称奇,便在李府住下。经慢慢“调理”,他终于将一段桑木剔出两把琵琶,每把琵琶的槽上都有一只自然纹理生成的鸽子。
过程中,或是由于大意,或是因为技术问题,其中一把琵琶上的鸽子断了翅膀。李德裕也没怪罪,把断翅的琵琶留给自己,完整的那一把献给了武宗皇帝。
后来,李德裕的那把,被存放在了洛阳平泉山庄。唐朝末年,平泉庄被毁,那把鸽子琵琶流落民间。
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平泉山庄里,奇花异木,无所不有,比如名贵稀有的方竹。说到方竹,不得不提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润州甘露寺有高僧,修行深厚,名重江南。宰相李德裕出镇润州,经常拜访他。后卸任返京,作为著名收藏家,李把一根稀有的方竹杖赠送给高僧作纪念。
方竹产自西域大宛,其形正方,为李德裕所爱。几年后,德裕再次出镇润州,那位高僧还在。
李德裕问:“禅师!先前送您的那根方竹杖,还在吗?”
高僧答:“还在,还在。贫僧为了保护它,已把它弄圆了,并涂上了一层漆。”
李德裕瞬间无语。
在中晚唐的收藏风潮中,出现了一个行业:古物探险家。周邯是这方面的代表。
此人主要搜集的是三国时代的文物。据说,他曾得到魏延使用的一副铠甲。此外,还收藏了刘表用过的三只酒杯,即著名的“伯雅”(盛七升酒)、“仲雅”(盛六升酒)和“季雅”(盛五升酒)。
有一天,周邯去四川探险,寻找三国旧物。回来的路上,他乘船顺江而下,在途中买了个奴仆,叫水精,最擅潜水。
路过瞿塘峡时,周邯叫水精潜水探测。一个时辰后,水精携金银珠宝浮出水面,说是取自峡底的一座上古时代的精绝古城。
从那以后,周邯每每叫水精潜水寻宝,得到数不清的上古珍宝。
这一天,周邯听人说汴州八角井中有奇宝,于是带着水精来到了汴州。准备工作做完后,水精携剑下井,潜入了水底。
时间过去很久了,也不见水精出来。
周邯就有些着急了,他正要往井下探头,水精猛地从井中跳出来。但还没等他落在地上,井里伸出一只金色大手,一把将他抓住,又拽回井里。
从此,水精再也没从井里出来。
收藏之风,到五代十国时,仍没有停止。
当时,有个叫文谷的,性喜古玩。一次,他到中书舍人刘光禄家做客,后者说:“你来得正好,今天刚跟两位客人约好,来观赏我的桃核杯。”
这时候,二位客人来了。一位是青城山道士刘云,另一位是士子沈默。
刘光禄随即叫家人取出桃核杯。
这桃核杯,是用巨型蟠桃核做成,直径最阔处,有一尺多,上面雕刻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