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霍利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种安慰见效极快,但长久下来,危害却不容小觑。
自我——有恃无恐
今天的文化,对自我的煽动力甚于以往任何时候。谈论、吹嘘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简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搬出自己的宏伟志向,对着数以百万计的关注者大侃特侃——这放在以前,最多是摇滚巨星和邪教头子的特权。在推特上追随偶像,和他们交流互动;读书上网,看TED演讲;励志故事和网络鸡汤像潮水一样涌来(甚至还有专门的手机软件推送这些文章)。我们可以自吹为某家只存在于纸上的公司的董事;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好消息,美滋滋地迎接成千上万的喝彩;可以在过去只传播客观新闻的渠道上进行自我宣传。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在网红之流身上体现得更加鲜明,但在其他人身上,也仅仅是程度不同罢了。
除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我们还被外界洗脑,相信自己是世上最特别的存在。别人都说,格局要大,生活要精,要成为能被人记住的角色,要敢想敢做。似乎成功就需要如此果断,制定计划时要“取法其上”,不怕过于远大——毕竟,身为创业者或者王牌团队应该有这些品质吧。(等一下,他们真的是这样?你确定?)新闻媒体上,因敢于冒险而洋洋得意的人随处可见,我们也因此蠢蠢欲动,企图跟随那些人的态度和姿态,亦步亦趋。
其实这种关系只是我们的凭空揣度,把成功带来的表象理所当然地和成功本身画上了等号,天真地以为这些“副产品”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不可否定的是,自我的确在某些人身上发挥了好的影响。可以说自我成就了很多鼎鼎有名的人物,但也把几乎同样多甚至更多的人拉下了水。然而,现代的主流文化依然怂恿我们去豪赌,让我们只看到彩金,忽略了代价。
自我——形影不离
人的一生,总不出以下三个阶段:殷切渴望,急于获得肯定;有所成就,不论大小;陷入挫败,或短暂或持续。三种状态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由渴望到成功、由成功到失败或到更多的渴望;最终经历了失败后,重新渴望或者再获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