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雷德·戴蒙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后,我们的伦理准则将动物与人类分别对待。因此,现代主张“灭族屠杀”的人,例行地将遇难者比作畜生,杀害畜生怎么会有罪?纳粹把犹太人当作低于人类的虱子(吸血寄生虫);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拓垦者,言谈间把当地的穆斯林叫作“鼠辈”;“文明的”巴拉圭人把印第安土著看作带狂犬病病媒的老鼠;南非布尔人叫南非土著“狒狒”;尼日利亚受过教育的北方人把伊博族看作不配当人的寄生虫。英语中,有许多动物名字都可以用来贬抑人类:猪、猩猩、母狗、狗杂种、牡牛、老鼠、猪猡云云。中文也不乏其辞。

图12

澳大利亚白人消灭塔斯马尼亚原住民,以上三种借口都用上了。不过,美国人只消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案例上——美国白人消灭印第安人(尽管不算彻底)——就能对“合理化”的过程产生比较透彻的睿见。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使那段历史显得“合理”。我们采取的态度,大致如下:首先,我们不怎么讨论印第安人的悲剧——例如,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发生的“灭族屠杀”,讨论得太少了。反而南北战争被视为美国的国家悲剧。果真我们想起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了,我们却认为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好像是上古史。同时,我们以军事语言为那段历史定了调,例如伤膝谷之役,征服西部,云云。在我们的眼中,印第安人好战、凶暴,即使对“自己人”(其他的印第安部落)也不例外,精于伏击,天性反复。印第安人以野蛮行为著称,尤其是他们独特的折磨俘虏的方式,以及剥敌人头皮的作风。他们人数少,是过着游牧生活的猎人,特别喜欢猎野牛。1492年,美国的印第安人,传统的估计一向绕着“100万”这个数字打转。现在美国的人口超过2.7亿,“100万”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因此白人最后占据这块“空旷”的大陆,显然是天命不可违。许多印第安人死于天花和其他疾病(而不是死于白人的屠杀)。以上的态度,美国历史上许多令人景仰的总统,自华盛顿以来,都奉为指导原则,以制定印第安人政策。

<img alt="" src="/book/uploads/2022/02/20220224-15-126.jpg" />

这些听来合理的借口,奠基于变幻的历史事实。军事语言意味着成年男性战斗人员之间的堂堂对阵。实际上,白人(往往是平民)常用的战术是偷袭,印第安村落或营地中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格杀。白人殖民美国的第一个世纪内(16世纪),政府悬赏鼓励半职业杀手对付印第安人,按头皮数量计酬。当年的欧洲社会,至少与印第安社会一样的好战、残暴。读读历史吧,欧洲史上叛变、阶级战争、暴力、合法地对付罪犯的残暴手段、全面战争(包括毁坏农作物与财产),罄竹难书。折磨囚犯在欧洲已经发展成一门艺术,花样不少,什么开膛破肚、大卸八块,火刑,拉肢刑等,数不胜数。而北美洲印第安人在西方人登陆之前,人口究竟有多少?学者的估计因人而异。最近提出的合理数字是1800万——美国的白人在1840年才达到这个数字。虽然美国有些印第安人是半游牧的猎人,也不实行农耕,但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大多数以农业为生计,形成定居的村落。疾病很可能是消灭印第安人口的主凶,但是有些疾病是白人故意施放的病媒造成的,而且没死于疾病的印第安人,可能死于白人更直接的手段。直到1916年,最后一位印第安人(雅希族的伊希)才死掉。消灭这个部落的白人,出版过回忆录,以坦白的笔触,毫无愧疚的口吻,叙述了当年之事,该书1923年出版。

图11

简言之,美国人将白人对抗印第安人的故事美化了,将它想象成成年男子骑士间的战争,美国一方由骑兵与牛仔领军,而对垒的印第安人则是凶猛的野牛猎人,实力强大。比较正确的描述,则是农民战争,一个文明的定居农民族群消灭了另一个。1836年,墨西哥军队攻陷阿拉莫,约200人死难,成为引爆美墨战争的导火索;1898年2月,美国海军“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口爆炸下沉,死难260人,引爆西美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造成2200人死亡,美国正式参与世界大战。在课堂上,这几个改变历史的事件,还能引起我们的愤慨。可是这几个死亡数字,比起我们屠杀的印第安人,简直微不足道。事实上,我们连我们干下过那样的事都忘了。我们重写历史——就像许多现代族群一样——以化解“灭族屠杀”与“普遍伦理”之间的冲突。解决方案是:以自卫为借口,推翻伦理原则,并将受难者视为野兽。

<img alt="" src="/book/uploads/2022/02/20220224-15-125.jpg" />

“灭族屠杀”有一个特征,对于我们防止悲剧重演,有十分实际的意义:那就是“灭族屠杀”对于杀人者、遇难者与第三者的心理影响。我们重写美国历史,是那种心理影响的产物。最令人不解的问题,涉及“灭族屠杀”对于第三者的影响,或者更正确地说,是“无影响”。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或许会认为:还有更令人惊恐的事件吗?有意地斩杀大量人口的行动,当然会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事实不然。“灭族屠杀”很少吸引其他国家的公众目光,招致外国干涉的,简直绝无仅有。我们有谁注意过1964年发生在桑给巴尔岛的屠杀(黑人屠杀穆斯林),20世纪70年代巴拉圭发生的屠杀印第安人事件?

图10

我们对以上两个“灭族屠杀”以及最近几十年发生的其他案例,都“没有反应”,因此,在我们心头意象鲜明的两次“灭族屠杀”,反倒需要解释:纳粹屠杀犹太人,以及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印象没有纳粹暴行来得鲜明)。这两个事倒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与我们忽视的“灭族屠杀”不同。第一,受难者是白人,其他的白人会“感同身受”;第二,凶手曾是我们(美国人)的敌人,我们受的教育鼓励我们仇恨他们,把他们当作恶魔(尤其是纳粹);第三,美国有一些幸存者,非常善于沟通,并能动员各种资源,创造时势,强迫我们记住他们的族人遭过的磨难。换言之,要不是一组特殊条件组成的情境,引起了第三者的注意,特定的“灭族屠杀”事件才不会引起公众的关心呢!

<img alt="" src="/book/uploads/2022/02/20220224-15-124.jpg" />

<img alt="" src="/book/uploads/2022/02/20220224-15-128.jpg" />

数量必须达到多少才算“灭族屠杀”,而不只是“谋杀”?这的确不好回答。澳大利亚的白人杀害了5000名塔斯马尼亚岛民,在美国,殖民者1763年杀死了最后20名萨斯奎哈纳(Susquehanna)印第安人。我们可以因为只死了20个人而不把它当作“灭族屠杀”吗?萨斯奎哈纳族的确灭绝了呀!

美国北加州雅希族印第安人最后一名幸存者。伊希这张照片是1911年8月29日拍的,那一天他从躲了41年的峡谷中走出来。他的族人大部分都在1835—1870年被白人移民杀害了。1870年,16名死里逃生的雅希族人逃到深山里躲了起来,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到了1908年11月,只有4人还活着。他们被土地测量人员撞上,居住营地给毁了,工具、衣服与储粮全都被“没收”了,结果只有伊希一人活了下来,他的母亲、姐姐与一位老人都死了。伊希一人过了3年,直到受不了了,才出面“自首”。最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物馆雇佣了他。1916年,伊希死于肺结核。

虽然“灭族屠杀”的核心意义是“集体屠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争论如何更精确地定义“灭族屠杀”。现在媒体上使用“灭族屠杀”这个词,往往太不经意,我们听得多了,也就麻木了。即使这个词的意思限定在“大规模的集体屠杀”,仍有疑义。这儿就是一些:

第三者漠然以对的奇异态度,也表现在政府的反应上,毕竟,政府的行动反映了集体的人类心理。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宣布“灭族屠杀”是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可是联合国从未采取认真的对策,以防止、阻止或惩罚“灭族屠杀”的行动。事实上,孟加拉、布隆迪、柬埔寨、巴拉圭与乌干达发生“灭族屠杀”之初,联合国就接获了告发。在乌干达总统阿明的恐怖统治高峰,联合国接获告发,秘书长却要求阿明自行调查。美国甚至没有批准《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为了进一步了解塔斯马尼亚岛民与澳大利亚土著的灭绝(屠杀)事件,我们必须将它们放进历史脉络来观察。请参阅以下三页的世界地图,那是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可以考察的“灭族屠杀”事件。这些地图让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如何定义“灭族屠杀”?被害人必然属于特定群体,毫无疑问。“属于特定群体”的事实,是被害人被害的原因。至于被害人做了什么,并不重要。而“特定群体”有什么属性呢?“种族”这个词,很容易引起误会。由于没有更适当的词,我们暂且使用这个词。首先要声明的是:“种族”、“人种”在生物学上没有精确的意义,在生物学的分析上也没有什么特定的功能,在实际中更无法找出科学标准。“种族”、“人种”都是“常识”名词。其次,所谓“灭族屠杀”,涉及的不只是常识中的“种族”、“人种”(如澳大利亚白人杀害“黑人”),有时指特定“国家”、“民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卢旺达与布隆迪的黑人胡图族与图西族互相屠杀),以及“宗教”(最近几十年来,黎巴嫩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互相仇杀)和“政治”。

对进行中的“灭族屠杀”漠然以对,这种态度实在令人困惑,难道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不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各地发生的“灭族屠杀”,许多大众传媒都有详细的报道,其中有孟加拉、巴西、布隆迪、柬埔寨、东帝汶、赤道几内亚、印尼、黎巴嫩、巴拉圭、卢旺达、苏丹、乌干达、桑给巴尔岛等地。(孟加拉与柬埔寨的死难人数,都达到百万。)举例来说,1968年,巴西“印第安人保护署”,700名公务员中的134位,被司法部起诉了,内政部长主持记者招待会,公布他们的罪行:消灭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起诉书长达5000多页,列举了他们使用的手段,包括炸药、机枪、掺砒霜的糖,以及天花、流感、肺结核、麻疹病媒;绑架印第安人儿童当奴隶;土地开发商雇佣职业杀手。起诉书的内容在美国与英国的传媒上都披露了,可是没有激发多少反应。

今天,澳大利亚白人面对他们的谋杀历史,态度各有不同。虽然政府的政策以及许多白人私下表达的态度,是逐渐同情土著,其他的白人否认了灭族行动的责任。举例来说,1982年,澳大利亚主要新闻杂志《公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作者愤慨地否认白人消灭了塔斯马尼亚岛民。根据他的说法,事实上,到塔斯马尼亚岛上拓垦的白人是爱好和平、品格高尚的人,而塔斯马尼亚岛民则阴险狡诈、嗜杀成性、好战、肮脏、结巴、满身是寄生虫,还给梅毒搞得面目全非。还有呢,他们不懂得照顾婴儿,从来不洗澡,而且还有令人恶心的婚姻风俗。他们灭绝了,是因为不懂得卫生,加上自寻死路的死亡意志,又没有宗教信仰。他们与白人拓垦者发生冲突,然后灭绝了,纯属巧合。一点没错,塔斯马尼亚岛上发生过大屠杀,可是那是土著杀白人,而不是白人杀土著。另一方面,白人拓垦者武装只为自卫,而且不怎么会使用枪械,他们一次杀的土著数量,从来没有超过41个,云云。

也许你因此会下结论:大多数人对于其他人遭遇的不公不义,不是毫不在意,就是觉得事不关己。这当然是理由的一部分,但是并不完整。许多人热切地关心某些不公与不义,例如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可是为什么“灭族屠杀”不能引起同样的关切?1972年,布隆迪幸存的胡图族痛切地向“非洲统一组织”提出了这个问题(遭到图西族屠杀的胡图族人数,估计在8万到20万之间):“图西族的种族隔离政策,比南非的强暴,比葡属几内亚的惨无人道。在世界历史上,除了希特勒的纳粹运动,没有比得上的。可是非洲同胞保持沉默,非洲各国领袖照样接待刽子手米孔贝罗(布隆迪总统/图西族),热情地与他握手,待他如兄弟一般。各国的领袖阁下,如果您想帮助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莫桑比克与葡属几内亚的非洲同胞,让他们从白人的暴政下解放出来,您无权坐视非洲人谋杀非洲人……您要等到布隆迪的胡图族被杀光之后,才愿意出声吗?”

其他小说推荐阅读 More+
道士种田记

道士种田记

醺竹
离家十载的莫三孚回到村子,买田置地盖新房,羡煞一干旁人。莫三孚想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平静、悠闲,但是,红眼病的人找上门来就算了,这越来越多的鬼怪妖魂找上门来是为什么啊?内容标签:灵异神怪 布衣生活 情有独钟 种田文。主角:莫三孚,林玥欢
其他 完结 26万字
拒绝病娇慕总后,她偷生了继承人

拒绝病娇慕总后,她偷生了继承人

柠檬没我萌
《拒绝病娇慕总后,她偷生了继承人》是柠檬没我萌创作的女生言情类型小说,为您实时同步更新拒绝病娇慕总后,她偷生了继承人最新章节,全集无弹窗广告版本。 宁萌和慕衍之分手的时候,闹得很不愉快。 她给他的分手理由是:“我喜欢有钱有权还能给我幸福的男人。你一个穷得连钻戒都买不起的病秧子,自己都照顾不了,能给得了我想要的吗?” 几年后,她和闺蜜联手打造的项目面临融资失败,无奈之下去求了寰宇投资的总裁。 那个男
其他 连载 33万字
大师和玛格丽特

大师和玛格丽特

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代表作,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艺界现实生活为背景,以传统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为正义张目,鞭挞腐恶,歌颂真爱,把奇幻诡丽……
其他 连载 0万字
长生从小世界开始

长生从小世界开始

梦域须臾
关于长生从小世界开始:林恩怒了,没有想到穿越到仙侠世界还要饿肚子,还要受到劫修打劫。于是……于是他忍了。待我发挥传统艺能,苟上千百年,到时候大厦将倾,我便力挽狂澜。众修:这就是你把天捅破的原因?
其他 连载 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