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迪·穆萨伊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网上搜索吉姆的行动虽然失败了,却让我们看清了大众惊人的力量。大众能帮忙找的不只是海上失踪的吉姆。当“星尘号”空间探测器经历7年星际旅行后终返地球时,群体的能力又派上了用场。
这项举世瞩目的研究结果正式发表在科学刊物上,这次的署名作者多达57 000名,堪称大众研究的一次大捷。后来人们利用相同的模型,召集大众参与“量子运动”(Quantum Moves)项目,解决棘手的量子力学问题。他们还在“综合数学项目”(Polymath Project)中,利用大众完成了一项组合分析定理的数学证明。
海岸警卫队的搜救持续了三日三夜,既未搜索到吉姆的尸体,也没发现他的帆船。等到第四天,他忧心忡忡的同事们组织了一场杰出的网上救援行动。靠着格雷本人发明的一款数据存储技术,他们在互联网上发布了50万张格雷失踪区域的卫星图片,向网民们发起“帮忙找吉姆”(Help find Jim)的网络救援行动号召。为了在汪洋大海中找船或找人,需要把这些卫星图放大,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找,工作量极为庞大。在美国多家媒体的通力合作下,救援的号召很快得到了12 000多名网络志愿者的响应。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上万双无名群众的眼睛一寸一寸地扫过近5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海面,真的发现了一个疑似失踪帆船的图像!遗憾的是,当时的气象条件不允许,救援船三天后才到达这一地点。等救援人员抵达时,那里并无吉姆的踪迹。搜索又勉强持续了几个月,最终这位计算机科学家被正式宣布于海上遇难。
“折它”游戏运用的群体智慧模型翻开了大众研究新的一页。与以往不同,我们不必把一个复杂问题拆解成上千个小问题,也不必求大众解答的平均值。新模式的集体行动中不再有一位高高在上的指挥者。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均按自己认为最高效的方式去自行分割任务。随着时间流逝,个体的进展不断叠加,好的方案保留下来,差的则被淘汰,错误之处也得到了修正。渐渐地,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如大浪淘沙,浮现出来。
如果人群是个千头巨人,那么它也该有千眼。为什么我们不利用它来解决视觉侦测的问题呢?科学家们从2000年就开始酝酿这个想法,并由于吉姆·格雷(Jim Gray)的海上失踪而将它紧急推入了应用阶段。这位1998年的图灵奖得主、大名鼎鼎的计算机工程师,也是个帆船运动爱好者。2007年1月28日,格雷驾驶“秉持号”(Tenacious)帆船,带着他已故母亲的骨灰驶向大海深处。这是一场计划中的海葬,目的地是旧金山沿岸的法拉隆群岛。然而,科学家在光天化日之下,跟他的帆船一同消失在大海中。
这一模式的里程碑式尝试,其实就是维基百科。这个由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和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于2001年创立的在线大众百科,目前已拥有200万贡献者和3 700万条目。跟蛋白质折叠研究一样,维基百科的每一个条目都是众多网民多次修改、更新的成果。维基百科中随便一个条目的修改历史都完全开放以供浏览,只要你查查看,就会为参与贡献者的人数之众发出惊叹。他们中的有些人只改过零星错字,另一些则是整段补充或者全文重写。每一个条目背后的修改少说也有上百次。2012年的一项研究证实,以这种方法逐步产生的文本质量,可以与专业团队完成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媲美。
就这样,这位计算机工程师在2008年发明了第二代验证码reCAPTCHA。在这一版中,用户每次破解和誊抄的不再是毫无意义的字符组合,而是一段摘自高校正在数字化的古籍文献的内容;这些文字由于年深日久,已经无法被计算机程序识别出来。从此,万千网民每天逐字逐句替大学录入古籍,完全意识不到这些文字出自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或者卢梭的《忏悔录》。而且网络用户的录入速度非常快,一天大约能数字化识别出一亿词,相当于一年录入25万本书。所以,下次脸书要求你输入几个歪歪扭扭的字母验证码时,你就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你正在为人类知识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其实这一模式要奏效也有先决条件,所有参与者对最后结果的判断标准要意见一致。在“折它”游戏里,这不成问题,因为设计者为玩家配置了清楚明确的得分系统,大家拼命挣高分就对了。至于在线百科的条目,标准就没这么简单了。比如说那种内含巧克力夹心的点心,到底该叫“巧克力酥皮包”(chocolatine)还是叫“巧克力面包”(pain au chocolat)?我这个疑问可不是空穴来风,这道维也纳酥点的词条自从2015年登上维基百科以来被修改了254次,主要改动就是反复更换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