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迪·穆萨伊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路易斯·冯·安是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信息工程师,有着特别毒舌的幽默感。他的研究起步于密码学。他发明的验证码(CAPTCHA)你上网的时候肯定遇到过。它们通常由一小串扭曲变形的字母组成,你得先识别字母,再誊抄进旁边的方框,以证明你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真正的用户。别小看这个视觉测试,这种认知能力只有人类才具备,借此,你想登录的网站便能免除恶意程序侵扰的风险。验证码简单好用,在网上迅速普及开来。接着,冯·安被自己发明的程序所揭示出来的群体力量震惊了。每天,互联网上有两亿个验证码被识别,誊抄,提交。就算平均每个用户每次只花10秒来完成这个小小的认知测验,换算一下,人类全体每一天也有大约55万小时在敲打这些字符。“我们不能利用它来干点更有建设性的事情吗?”他想。
此类编辑战争从来不会综合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结果。维基的内容不断从一个版本跳到另一个版本。打得最热闹的前5个词条分别是“以色列”“阿道夫·希特勒”“犹太人大屠杀”“全球气候变暖”和“上帝”。对于这些极化的讨论主题来说,一部分人的真理恰好就是另一部分人的谬误。2013年一项研究发现,仅在维基百科法语版内,大众打得最厉害的战场是“塞格林·罗雅尔”<a id="note17" href="#note17n">[1]</a>,随后才是“不明飞行物”“耶和华见证人”和“耶稣”。这位政坛美女的职业生涯跟私生活细节众说纷纭,所以介绍她的条目总也定不下来。
其中一个经过科学检验的群体智慧模型基于“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概念。每人对棘手问题贡献微薄之力,众人便能移山填海。危地马拉人路易斯·冯·安(Luis von Ahn)是位年仅27岁的博士。他对此理解透彻。在他看来,人脑是一台极其强大的设备,每个个体只需要集中精神几秒钟,就足以让群体获得了不起的认知进步。
当然,这种形式的群体智慧很早以前就存在于大自然中。那些社会性昆虫的巢穴都是依这一原则搭建而成的。你是否好奇过蚁穴的内部是如何构造的?巴西生物学家路易斯·卡洛斯·福尔蒂(Luiz Carlos Forti)为了找到这个答案,将一根管子插进巴西南部博图卡图平原的一处南美切叶蚁(Atta bisphaerica)蚁穴入口,随即向里面灌入水泥……这位科学家将整整10吨水泥灌下去,蚁穴才被填满。又等了几天,待水泥凝固以后,科学家的团队向下深挖8米,挖出了一个占地15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迷宫。整个巢穴由数千个气泡般的房间构成,房间之间由迷宫通道般复杂的路径相连。这哪里是一个蚂蚁窝,分明是一座国际大都会!
在硅谷企业家们好奇目光的注视下,科学家们关在实验室里,小心谨慎地推动科学的进步。谁知道这里面的哪一项新发现会有进驻硅谷的潜力?
非洲稀树草原上的白蚁窝也不输给切叶蚁。例如,大白蚁(Macrotermes)修建的宅第运用木屑和土渣做建筑材料,垒起来高达6米,里面孔洞万千,大小不一。因为巢穴精巧的通风系统,水分与二氧化碳含量能够得到稳定调节。
化整为零
要建造这些迷人的建筑,不需要周密规划或者建筑大师指导。蚂蚁们就像编辑维基百科文章的众多网民。整个建筑工作由许多小的建筑项目连贯而成,比如搬运一小坨泥土,开挖一条隧道,立起一根柱子。每个个体根据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自由灵活地投身到这些小项目中去,并不去操心别的蚂蚁在干什么。如果一坨土已经被垒好了,那就在上面再垒一坨;如果一根立柱要倒塌,那就赶紧加固;如果已经挖开一条隧道,那就继续深挖它……巢穴就这样越做越大,越建越好,越来越牢固,直到形成一座地下宫殿。这就好比一群朋友一起修房子,大家事先既没开会讨论,也不过问别人的计划。有人先码好了第一块砖,后来者看到,就接着码下去,直到有一天建好了一面墙,又有人增添了一扇窗户,然后另一个人开始给墙涂蓝漆。每个人都做了他们自己想做的,但所有人的目标一致。最后修好的房子未必像一座由建筑设计师规划、由施工队建造的房子那般规整,却更有灵气,结果也更富有创新意义。
还是在旧金山,CrowdMed公司投资了一种众包式健康管理项目。公司在2013年成立,他们邀请那些患上疑难杂症、尚未确诊的网民在平台自述症状,接受两万名“医学侦探”的诊断,其中有护士,有医学生,也有像我这样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医学培训的普通人。根据患者自述的病情,这些医学侦探七嘴八舌地给出自己的建议,再由网站运用算法生成集体诊断。根据该公司的说法,诊断准确率达到78%。当然CrowdMed也不忘提示说,最终还是以主治医生的诊断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