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迪·穆萨伊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发表、交流、重来
“各就各位,预备,走!”
我的头一个科研项目就这么完成了。我为自己最终可以揭示行人避让行为的秘密感到骄傲,我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将研究材料束之高阁,转身投入别的新项目了。不料导师一个问题就把我打回了现实:“你打算把你的文章投到哪家刊物上啊?”
根据我的笔记显示,现在是这两位的最后一轮了,于是我发出最后一道出发令。
学者口中的文章指的就是一份科学发表物。作者在15页左右的篇幅中详尽报告所有他做过的和他发现的,以便与同行分享新知,达到生产公共知识的长远目标。这些充满方程式和术语的文章并不适合大众阅读,而是专门面向研究同一课题的专业人士写的。缺乏相关领域坚实基础知识的人读起这些刊物来味同嚼蜡,只有科研怪人们才会享受在洒满阳光的露台上边喝鸡尾酒边翻阅期刊。
怕被试太疲惫,我们时常换人。旧的走了,新的又来,一小时接着一小时过去,而我自岿然不动于屏幕之前。
另外,刊物和刊物还不一样,某些刊物的地位比其他的更显赫,而《自然》和《科学》则位于金字塔顶端。只有当你发现一颗适宜人类居住的太阳系外行星或一枚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头骨,或至少发现一条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线索,才有可能登上它们的版面。
我整整一天干的就是这个,一连两个星期里,我把这几个词说了至少上千遍,没完没了!为了消磨时间,我自己和自己打赌:这两人会朝哪边让?或者哪一个会先让?
那么我的微不足道的“行人”研究呢?我曾坚信自己的研究结果石破天惊,值得载入顶级科研刊物,所以我首先向《自然》寄出了我的论文。仅48小时之后,对方回复了一封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邮件,声称我的行人研究“很是有趣”,不过还请另投他处。我有点沮丧,转投别家,结果还是一样。在我一步步降低投稿杂志级别的过程中,其中有一家刊物回复我的时间比别家更长。历经几个月的等待之后,我收到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答复,说我的研究结果经过了三位匿名学者的评审,他们无情地驳斥了我的所有工作,不是数据分析不够精确,就是缺乏足够的同类研究参照。最终的裁决是:拒绝发表。我又花了一整年时间,才把这篇论文发表在合适的期刊上。
“各就各位,预备,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