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求学生涯 (第2/5页)
飘雪楼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西汉后期的太学生并不都是埋头书卷的人。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都为了一个做官的共同目的走到一起来了,所以,但凡政界,特别是朝廷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大家都很关心。老师们都是今文经师,身兼重要职务,在阐述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时,会时常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这样一来,太学的现实政治气氛和学术气氛便一样浓郁了。太学生们一面读书学习,一面睁大眼睛盯住官场的动静。刘秀出身于太学,得益于此,以后登基了他也非常重视太学的建设。
在学期间,刘秀同学就表现出他的聪颖、勤奋和过人的政治见识。他广泛结识了在京城工作的南阳籍人士,同时,对南阳一带来京城办事的各方面人士他也经常接触。当然,作为皇室后裔,他同样重视同亲戚交往。
邓禹字仲华,是邓晨的侄子,跟刘秀自然也算是亲戚了。邓禹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连许多博士都不如他知识渊博,他因此得了个“神童”的绰号,比刘秀早半年到太府,是太府里最年轻的学生,只有十二三岁。
其实刘秀第一天见到邓禹时,眼睛就为之一亮。是啊,如果说十三岁的阴丽华是一枝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的话,那么这个邓禹就是朵康乃馨,小小年纪,言谈举止文雅有度,一看就是从小有修养的学家子弟。
“在下新野邓禹,这厢有礼了。”邓禹见了刘秀,慢声道。
“噢……啊……原来你就是姐夫常说的新野神童……”刘秀这才知道他的同桌原来就是久闻大名的邓禹。
两人一交谈,刘秀这才体会到了什么叫“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个邓禹年纪虽然小,但懂得的知识只能用“渊博”来形容。
从此两人结成了莫逆之交。
来自南阳的老乡,还有表兄来歙、朱祐等同学,他们都成了刘秀的铁哥儿们。在日后的岁月中他们紧紧追随刘秀,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功,被刘秀封侯拜将。
勤工俭学
前面说了,刘秀来长安求学,没有带上父亲留给他的“创业基金”,而是带着“一颗红心、两袖清风”来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因此,他属于学校的“特困生”。
当然,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特困生”不止刘秀同学一个,还有很多,比如倪宽同学,就靠给别人“做保姆”,帮人做饭做家务维持生计。翟方进同学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为了使儿子能有出息,他母亲咬咬牙,变卖了值钱的家当,送儿子来太府读书。为了照顾儿子,他母亲还跟到京城来“陪读”,靠织布、做鞋卖了赚几个钱,供儿子读书。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刘秀虽然穷,但头脑却很灵活,他在读书之余,搞勤工俭学时,就没有像别人那样墨守成规,而是“创新”地搞起了丰富多彩的第三产业:一天,他突发奇想,竟与同宿舍的家境也不富裕的韩子同学合资买了一头驴,然后租给别人跑运输,收几个租金。他的设想是挣到钱后,也不分红,先增加驴的数量,再挣到钱后,继续增加驴的数量……成立一个“驴牌”出租公司。
当然,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据说驴租出去后,那个搞运输的人生意很好,每天都能在京城跑上数十趟。然而,刘秀和韩子两人还来不及高兴,就传来了坏消息说,驴子死了,原因是:超负荷运动。
第一次生意失败后,刘秀并没有灰心,相反,他再接再厉,把南阳老乡朱祐拉下了水。
朱祐,字仲先,南阳宛城人,父亲早逝,从小便随母亲投奔外公。朱祐外公刘翁,也是长沙定王之后,和舂陵刘氏亦有往来。说白了,刘秀与朱祐算是远房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