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决战 (第2/5页)
飘雪楼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宣传之战,两人势均力敌,没有分出胜负。接下来上演的是隔山打牛的“间接战”。
我们只听说过“间谍战”,没听说过“间接战”。其实,这很简单,就是两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战,而是通过第三国进行交锋。
这场战争,想必大家都会想到,就是刘秀和隗嚣的大战。公孙述其实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派了大量兵力物力人力去支援隗嚣,要不然隗嚣也不会坚持长达四年之久。但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隗嚣最终倒下去了。而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马援。想必到这时,公孙述心里一定会很后悔,让这个故交白白地从自己身边溜走吧。
套用威廉·曼彻斯特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传》的话来形容公孙述就是:公孙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高贵而又卑贱,鼓舞人心而又蛮横无理,傲慢而又害羞,是最好的人又是最坏的人,极端的变化无常和荒谬可笑而又庄严高尚。然而他又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超群的智力。毫无疑问,他是这个国家产生的最具禀赋的士兵。
但是不管怎样,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陆地战”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鹿死谁手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刘秀开始得陇望蜀,南北线双管齐下,分两路进兵,讨伐蜀国。南线是走水路,说白了就是水战,而北线则是陆地战。
公孙述采取的方略是分兵作战,他在南线的水路——长江流域进行的水上设防相当严密。毕竟北线的路难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公孙述占据着长江沿岸的要地,使出的水上防御体系是:非常1+2。“1”就是在汹涌澎湃的长江上架起一道浩瀚如烟的浮桥,“2”分别是在岸上修建了瞭望台,在水中立下很多木桩。
解析如下:浮桥就相当于一座大碉堡,刘秀的船队只要一过来,首先就会被高山上的瞭望台发现,然后通过击鼓传递信号,公孙述守在岸边山上的士兵就会从军营里出来,到浮桥上恭候汉军的到来,然后等到了射程范围内就开始射箭,直到把你的战船都射成“刺猬”。这样你除非是想来“草船借箭”,否则是不可能登岸的。
当然,如果你想快速冲到浮桥下进行“反攻”也是不可能。首先公孙述把浮桥设在了上游,你的船只过来,便是逆流而上,速度会大受影响;其次,公孙述已在水里立了许多木桩,木桩就是“减速带”,在它的牵绊下,船到了那里就成了“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构思如此精妙,设计如此精准,公孙述这条精心设计的防线可谓滴水不漏,固若金汤。
然而,事实上,这并没有难住南线的主帅岑彭。刘秀既然派岑彭担任南线的大将军,自然有岑彭的过人之处。他带兵冲了几次没冲过去,便不再强来,而是开始想法子了。
最后想出的法子是:火攻。这个办法和三国赤壁之战周瑜的法子一样。如果我再来分析一下就会豁然开朗。周瑜之所以用火攻,那是因为曹操把船连成一片,想这样踏平江东。而公孙述的浮桥和曹操的船是一样的,也是连成一片的“死东西”,火一来便会被烧得灰飞烟灭。公孙述的碉堡和木桩都是为浮桥服务的,浮桥一旦没了,他的水上防御也就等于彻底瓦解了。考虑到浮桥是在上游,因此,这条计谋能否成行,还要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借东风”。
事实上,岑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借东风上一点也不逊色于诸葛亮。诸葛亮还要在神坛上指指画画,装神弄鬼地折腾大半个早上,而岑彭则是闭上眼就对士兵们说出了火攻的那一天。
果然,火攻的这一天,原本一直“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天变了,变得天刮狂风天不下雨船只逆流而上……倒吹的东风正好可以刮着船只逆流而上,看样子岑彭的天文之术确实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