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幸运的是,石头除了爱玩手机,也是一个爱读书看报的好同志,慢慢的,石头对反对碎片化阅读的悲观论调产生了怀疑。石头发现,知识和信息碎片化的进化是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进行的,这个过程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裹挟其中,只是不自知而已。
在现代印刷术出现之前,报纸和杂志并没有机会出现。文化和知识只能依靠书籍记载和传播,出版一本书,要先刻板再印刷,人工和材料都很繁复,耗费甚巨,所以书籍往往以大部头、原典的形式出现。在这个阶段,负责承载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只能是书籍,而且都是长篇大论,比如,用文言文写就的《史记》尚有52.65万字,《资本论》多达近200万字。
工业化之后,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报纸和杂志开始登上传媒的舞台。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时效性明显强得多,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引读者,它们更直白、更有趣、也更短,相比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原典书籍,报纸杂志里的小文章似乎显得要“肤浅”,不那么厚重,无疑也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
但是,碎片化不代表报纸和杂志的文章没有价值。在报纸和杂志的阵地上,同样诞生了大量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乃至社会发展进程。太远的咱不去扯,毛主席的名篇《共产党员发刊词》,说到底不就是一本杂志的前言嘛,但就是在这个杂志里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这个“碎片化信息”意义重大不重大?能不能算是经典?当然可以!
还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这样的碎片化信息,又有谁敢说不是如椽巨笔?
工业化时代过去了,信息化时代的浪潮又打过来,如果说书籍是一块完整的玻璃,报纸、杂志是几块碎玻璃,那么,信息化时代的阅读早就碎成渣了。但是,正如信息、观点的载体从书籍到报纸、杂志的跃迁一样,信息继续向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跃迁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正视,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早已经是碎片阅读,而且这是一个短期内不可逆的过程。
在这个时代,老看手机,从手机上获取信息和知识,这是自然而然的,这是理直气壮的,我们这个时代本应是这样,如同我们吃养殖场的猪、大棚里的蔬菜一样正当。谁叫这些东西过去都没有呢?而且,如果拒绝吃大棚蔬菜,有机的蔬菜多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