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每当石头在微信上收到“在吗”两个字,总有一股怒火从胸中一跃而起。“有事说事,在吗到底几个意思!”这种莫名的反感让石头自己都感到惊诧。
这是咋回事呢?以前聊QQ的时代,“在吗”基本是标配啊,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电脑前面,只有先来一句“在吗”,才能把两个人拉进同一个时间维度里再沟通。怎么到了微信这,同样是通信软件,看着“在吗”就这么让人讨厌了呢?
细细想来,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完全没有必要。在“远古时代”,QQ之所以需要“在吗”,原因在于它建立在即时同步的基础之上,那时候还没有手机QQ,我不可能随身把电脑主机绑在腰带上,你不在,这个话就没法对下去,所以必须要靠“在吗”,才能把双方拉到一个频道。
到了微信时代,我天天揣着手机,其实总是“在线”的,只不过是方不方便聊天,想不想聊天的问题,“在吗”,成了完完全全的一句废话。
其二,遮遮掩掩,套路很深的样子。“在吗”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一种试探的手段,是放出的气球或鱼钩。一般“在吗”之后,总会有不太好处理的问题。明明有事,却又遮遮掩掩,让人看不清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拿不准这茬到底是能接不能接,这种态度很不坦率、诚恳。
有事不直说,感情你还跟我玩“黑暗森林”,整“猜疑链”,我看了能舒服吗?我敢搭话吗?
其三,不留余地,逼得太紧。人和人之间需要安全距离,尤其是在不那么熟悉的人之间。“在吗”,给人感觉就是要求对方得马上搭理自己,又不说明理由的态度。
假如我回答“在的”,即使当时忙得四脚朝天,即使提出的要求很难办,需多加考虑,我也已经失去了装聋作哑的机会。那种感觉像被人逼到墙角,必须给出一个交代才行。
所以啊,石头觉得,微信上交流,更应像发邮件那样,有事先说事,直接地说,详细地说,系统地说,寒暄招呼那是顺便的事情。
开门见山地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白,万一人家在忙,那就等着别人有空再回复;万一人家难办迟疑,给点时间认真考虑、权衡那也是应该的;万一人家看了你的事根本不想接招,是不是也可以装作是一场意外,就此翻篇,相忘于江湖。
有事就直接说吧,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