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每当石头在微信上收到“在吗”两个字,总有一股怒火从胸中一跃而起。“有事说事,在吗到底几个意思!”这种莫名的反感让石头自己都感到惊诧。
一是可以增强信赖感。在网络上,绝大多数人用的都是昵称,昵称在建立信赖感方面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真名就完全不一样;换位思考,你见惯了一大堆诸如“风中摇摆”“风中狂舞”“风中凌乱”样式的各色莫名其妙的昵称网名,突然发现一个人的网名就是他的真名,是不是会对他的信任度会明显比别人高?这就是人性:在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里,都会认为一个敢于在虚拟网络上直说真名的人,是值得信赖的。
这是咋回事呢?以前聊QQ的时代,“在吗”基本是标配啊,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电脑前面,只有先来一句“在吗”,才能把两个人拉进同一个时间维度里再沟通。怎么到了微信这,同样是通信软件,看着“在吗”就这么让人讨厌了呢?
实名制至少有以下好处:
细细想来,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网名是大家了解我们的第一扇窗口,取一个好的网名至关重要。石头总结,网名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名制(真名);一种是昵称。如果你的微信朋友中同事和领导的比例很高,而且又经常用微信沟通工作,那么石头强烈建议大家使用实名制。
其一,完全没有必要。在“远古时代”,QQ之所以需要“在吗”,原因在于它建立在即时同步的基础之上,那时候还没有手机QQ,我不可能随身把电脑主机绑在腰带上,你不在,这个话就没法对下去,所以必须要靠“在吗”,才能把双方拉到一个频道。
<b>微信名称实名制</b>
到了微信时代,我天天揣着手机,其实总是“在线”的,只不过是方不方便聊天,想不想聊天的问题,“在吗”,成了完完全全的一句废话。
可以想象,这样的状态被领导和同事看见,肯定会把你判定为一个小肚鸡肠且毫无抗压能力的懦夫。而且,现在的单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把领导的脸往哪搁呢。
其二,遮遮掩掩,套路很深的样子。“在吗”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一种试探的手段,是放出的气球或鱼钩。一般“在吗”之后,总会有不太好处理的问题。明明有事,却又遮遮掩掩,让人看不清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拿不准这茬到底是能接不能接,这种态度很不坦率、诚恳。
谁也不能保证总是处在“打鸡血”的状态,累了乏了难受了,适当的吐槽有益身心健康。但吐槽最好不要满世界抱怨,最好还是跟一两个亲密的朋友聊聊,而不是公开发在朋友圈。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上发一些负能量的状态,比如“今天太累了”“今天真郁闷”“办公室政治真可怕”“工作总是干不完影响休息了”“又想辞职了”,等等,总之就是同事也不友善、工作也无意义、收入也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