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者王梦奎曾长期在中办工作,也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此书本是作者为本单位青年人编的学习材料,起初只内部印100册,本无意于流传。后来渐为外界所知,一些单位和个人前来索要,才想到公开出版。因为本是为内部人编写,所以下了功夫用了心。
这本书中介绍的内容,有很多是由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模式化行为,分析其特点和共性而总结出的一些结论。在行为心理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在研究人的肢体语言,特别是无意中表露出来的那部分由潜意识引起的动作。
该书特点在于其是一本古今中外名家关于文章写作的论述汇编,作者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多篇文章,加上编者的3篇文章附在了后面。应该说这些文章讲的内容都很浅显易懂,而且对基本道理分析得都很透彻与到位。实际上这些道理我们也明白,但经过这些名家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容易在实际的写文章过程中加以落实。
比如,书中有一节题为“从不接电话的同事是什么心理?”,认为以自己太忙为理由不接电话的人是自我中心论者,他们从来没意识到自己不接电话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种人你即使拜托他一点小事他也是百般不情愿。
比如书中选的毛泽东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反对党八股》:“(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绝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是不是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振聋发聩呢?
办公室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和人打交道。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人们日常的行为模式背后,隐藏着怎么样的心理?这些行为又体现了一个人什么样的性格?通过阅读此书,石头认为,该书在这几个问题上,能够对我们提供比较多的帮助。
<b>3)《求是》——中共中央</b>
本质上是一本马桶或公交读物,花一两个小时就能翻完。
《求是》杂志鼎鼎大名,按照杂志自己的说法,“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担负着深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b>2)《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日本]匠英一</b>
《求是》里的文章大多读起来吃力,原因主要是作为国内层次最高的理论刊物,其刊登的文章站位极高,理论性极强。但对迫切想提高公文水准的办公室人员,石头还是建议大家要抱着这块硬骨头啃一啃。因为,公文的特性要求公文写作首先得吃透“上情”。不了解“上情”的公文,势必无法把握全局,不能准确传递上级的意图,使公文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而多读《求是》,无疑是原汁原味地了解、吃透中央精神的一条通路。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年来,社会其实并没有发生质变,很多东西只是程度轻了,习惯和要求还是在那摆着。每当遇到难事,想不通的事,就会拿出来翻翻,做一些演绎。切身感觉是:这种极致的研究,看起来惊心动魄,用起来有时却会得心应手。所以,我们不妨冷静、辩证地看待这本书,也许会多一层认识、多一分警醒、多一种收获。
《求是》里的文章,内容不好妄议,形式上绝对是公文里的王者。写公文的时候,需要推敲标题、布局和标准表述了,多看看《求是》,总会有收获。
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是一本赤裸裸的书,时髦地讲叫毫无“节操”可言。书写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作者又身处等级最为森严、最讲究令行禁止的部队,有些观点和做法于今天的我们不一定适用,有人大概甚至会觉书中一些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