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b>热线求助</b>
以上这些句子都是石头从自己的资料库里随便摘出来的,都是之前在不同媒体上看到感觉比较精彩,从而摘录留存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主题都很常用,假如文章涉及这些主题,用上一两句肯定为整篇增色不少。
最近一段“时间智库”这个词很火,中央不久前还召开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办公室人摇笔杆子,也要注意借力打力,借助外脑、智库的智慧。现在社会分工精细化,隔行如隔山,有时候光搞文献研究,看来看去也把不准脉;还有些时候,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去做深入研究,这时就要跟专业人士热线求助,别人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有时一两句话就能点醒你。
比如,讲要接地气的:下了基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也不行,只有到了“深水区”,才能抓到“大活鱼”;讲要关注民意的:碑不自立,绩由人传;讲要有长远眼光的:若是急功近利、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明天”怎样就要打个问号了;讲要依靠集体的: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讲要长期考察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讲注重倾听民声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讲不能骄奢淫逸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撰写新闻报道,总会引用几句专家的话,某某专家表示、某某教授认为、某某学者分析,办公室人也需借鉴这种方法。石头前面提到的扶贫座谈会发言,后来就找到一位公共政策专家帮忙提修改意见,果然又发现了几处不当表述。
将自己平时读到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歌赋、流行语句,甚至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都记录留存起来,久而久之,你的语言一定会丰富生动起来的。所谓笔下生花,字字珠玑,不过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罢了。
<b>调查调研</b>
所谓语句,主要指对写作语言的积累。写作毕竟是用语言表现思想情感的过程,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成败,尤其对于公文,很多时候还是要讲究言辞优美、语句工整。如何提高自己语言的表现力呢?做语言的积累就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小讲话往往还比较好对付,遇上总结、汇报、规划这类所谓的大稿子、综合性材料,是最让写手们挠头的。大稿子写多了,石头发现,如果你觉得综合性材料难写,绝对只有一个原因,你占有的材料还不够多。
<b>最后是语句</b>
各下属单位的做法、数据你是否掌握?上级最新的指示、要求你是否清楚?单位工作中的思路、亮点你是否明晰?干部群众的想法、看法你是否了解?如果没有前期这些材料的积累,写出的东西肯定是飘在空中的,也是让人昏昏欲睡的。所以,找相关方“要”材料也好,实地考察观察也好,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也好,都比一碗泡面一杯茶的爬格子要重要。
这段素材让石头大喜过望,王同学不就是典型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的代表嘛。于是石头把这位王同学的事迹加到了讲话稿里,后来听领导说,在场同学都竖着耳朵听,反响很好。
总体来说,写公文,第一步永远不能是写,关键的也不是写,而是查、看、问、学、想,是对主题做研究,时间充裕就深入一点,时间紧张就笼统一点。
结果找到,2013年的时候,石头曾在自己的资料库里记下了学校一个优秀学生的事迹:××大学校友,曾经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王××,在校期间他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救助了一名白血病患者,先后被中华骨髓库、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红十字会博爱奖”,研究生毕业之际,他又做出了一个令周围人都惊讶的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和优厚的薪资待遇,投身新疆,扎根西部建设。
石头曾经看过一篇讲述路遥如何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做准备的文章,其中说道:“路遥首先静下心来阅读,他列了一个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书目。这些书,有的是重读,有的是新读。有的要细读,有的仅粗读。”
素材主要是指对可以用来写入文章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现象的积累,包括可以用于公文写作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石头前几天帮领导起草一篇在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的讲话,其中有一段是关于端正入党动机的论述,说到正确的入党动机应当是“具有远大理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志向和决心”,写完这段之后石头心里并不踏实,总觉得写得太理论,也太单薄,就又到资料库里翻了翻,想看看有没有可供援引的素材。
“之后,路遥按计划转入‘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于是,新一轮的阅读又开始了。为了更清晰、准确地把握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时代背景,路遥找来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b>其次是各种素材、实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