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石头认为,碎片化阅读本没有原罪,其中的影响是否正面,主要还取决于个人能否善于利用时间,以及他的内心是不是有这种求知探索的自觉意识。
工业化时代过去了,信息化时代的浪潮又打过来,如果说书籍是一块完整的玻璃,报纸、杂志是几块碎玻璃,那么,信息化时代的阅读早就碎成渣了。但是,正如信息、观点的载体从书籍到报纸、杂志的跃迁一样,信息继续向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跃迁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正视,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早已经是碎片阅读,而且这是一个短期内不可逆的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碎片化阅读改变了知识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使知识和文化表达在朝着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有趣和更容易扩散的方向进化。
还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这样的碎片化信息,又有谁敢说不是如椽巨笔?
过去,由于知识的拥有者和受众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分离,很多知识的拥有者眼里根本没有受众,所谓的布道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呓语,甚至是小圈子里的自说自话。很多学术论文就是这样,明明一句话说清楚的事情,为了满足小圈子的话语规则,显示自己的高深,非要用一本书来阐释,有几个人会看?又能影响几个人?
但是,碎片化不代表报纸和杂志的文章没有价值。在报纸和杂志的阵地上,同样诞生了大量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乃至社会发展进程。太远的咱不去扯,毛主席的名篇《共产党员发刊词》,说到底不就是一本杂志的前言嘛,但就是在这个杂志里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这个“碎片化信息”意义重大不重大?能不能算是经典?当然可以!
但碎片化阅读直接勾连了知识拥有者和受众,使故弄玄虚显得分外可笑,自说自话的人也将很快被遗忘,知识拥有者想要影响受众,就必须倾注更多的智慧,给予受众更大的尊重,把知识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但知识表达的密度大了,也变得更加容易传播和扩散,这对社会整体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难道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