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工业化之后,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报纸和杂志开始登上传媒的舞台。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时效性明显强得多,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引读者,它们更直白、更有趣、也更短,相比动辄几十上百万字的原典书籍,报纸杂志里的小文章似乎显得要“肤浅”,不那么厚重,无疑也是一种碎片化的信息。
与其奋力反抗,不如躺下来享受。把碎片化学习的便利性、有效性发挥到极致,会比“对抗碎片化”更有价值,也更有机会做到。
在现代印刷术出现之前,报纸和杂志并没有机会出现。文化和知识只能依靠书籍记载和传播,出版一本书,要先刻板再印刷,人工和材料都很繁复,耗费甚巨,所以书籍往往以大部头、原典的形式出现。在这个阶段,负责承载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只能是书籍,而且都是长篇大论,比如,用文言文写就的《史记》尚有52.65万字,《资本论》多达近200万字。
3.有效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几种途径
幸运的是,石头除了爱玩手机,也是一个爱读书看报的好同志,慢慢的,石头对反对碎片化阅读的悲观论调产生了怀疑。石头发现,知识和信息碎片化的进化是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进行的,这个过程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裹挟其中,只是不自知而已。
<b>适当聚焦一些领域</b>
按照批判者的标准,石头也是一位手机成瘾者,没事就爱看看知乎、豆瓣,刷刷腾讯新闻,关注几个公众号。曾经也很心虚,我这是不是自毁长城?是不是成瘾了、戒不掉了?多多少少觉得爱看手机这是一个上不了什么台面的事情。
有人说碎片化阅读让人不能建立知识体系,并非没有道理,但石头以为,经过16年甚至22年学校教育的系统训练,啥知识体系没有呢?其实都有了,现在就是再利用碎片化时间看看各种神人的发言、微信文章,补充一下原有基础,追踪一下热点问题,开一开脑洞。当然,不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备,不代表不需要聚焦,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还是需要适当聚焦,其实在碎片化信息的大海里,有很多高度细分、高度专业化的自媒体或发言者,比如办公室人,就可以多关注讲职场、做人、办文、办会、办事的信息源,说不准哪天就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