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现在正是火气十足、随时都能爆炸的关头。
来吧!你们这群小儒生,让你树爸爸用硕大的良知狠狠的教训你们!
袁树丝毫不怕和人辩论,因为在他看来,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而且甭管这个真理到底是不是真的真理,只要没有人辩的过自己,那不是真理,也是真理。
东汉时期的辩经好就好在没有一个统一的为人所公认的绝对正确答案,每一本经书都有对应的至少两种解读的“传”,只要不是唯一,那什么都有的辩。
对的错的不要紧,关键是辩论的输赢。
正是因为这玩意儿有市场,所以春秋战国时代才有那么多的“诡辩家”,出现了类似“白马非马”之类的奇葩论题。
更有意思的是,在袁树之前写成《孟子章句》的赵岐也仅仅早了袁树几年而已,且并未受到广泛重视。
所以当袁树把《孟子解诂》拿出来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者、学子根本没有把《孟子》列入过自己的必读书单,甚至没有当作课外书去读。
那是给他们辩论的机会,他们都没有充分的知识积累能够去和袁树辩论。
包括一心会当中的部分成员,他们也仅仅只是接触了袁树从《孟子》当中提炼出来的“致良知”之学,并未真正读过、研究过整本《孟子》。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袁树的《孟子解诂》就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的《孟子》和它的注释本。
最开始接触的就是袁树的理论,那么,又有多少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为基础来和袁树辩经呢?
用我的魔法对付我?
谁给你们的勇气?你们的脑袋上也有一条闪电状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