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德·波伏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a id="jz_1_969" href="#jzyy_1_969">(4)</a>见《精神分析学》。伊雷娜在童年时喜欢像男孩一样小便,她常常梦见自己具有水神的形状,这证实了哈夫洛克·蔼理士关于自恋与他所称“水神主义”之间有关系的观点,就是说,有某种小便欲。—原注
少女让她的玩偶沉睡。但是女人在整个一生将通过镜子的魔力,得到强有力的帮助,离开自己又同自己汇合。兰克<a id="jzyy_1_970" href="#jz_1_970"><sup>(5)</sup></a>阐明了在神话和梦幻中镜子与分身的关系。尤其是女人,映像被自我同化。男性美是超越性的征象,女人的美有着内在性的被动,只有女性美生来是为了停住目光,因此落入镜子的锡汞齐一动不动的陷阱;感到并希望自己是主动的、主体的男人,在凝固不动的形象中认不出自己,对他来说,这个形象没有吸引力,因为男人的身体在他看来不是欲望的对象;而知道并成为客体的女人真正以为在镜子中看到<b>自己</b>,映像是被动的、既定的,像她本人一样是一件东西;由于她羡慕女人的肉体、她自己的肉体,她以自己的赞赏、自己的欲望激发看到的惰性品质。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德·诺阿耶夫人告诉我们:
<a id="jz_1_970" href="#jzyy_1_970">(5)</a>Otto Rank(1884—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弟子,著有《英雄诞生的神话》、《出生时的创伤》、《艺术家》等。
我喜欢玩偶,我把自己生活的活跃赋予不能活动的它们;如果它们没有也盖上毛毯和鸭绒被,我在毯子的热力下就会睡不着……我梦想真正品味到分身的纯粹孤独……这种持续原封不动,成为双重自我的需要,我在幼年时就贪婪地感受过了……啊!我多么期望在我梦幻般的温柔受控于侮辱性眼泪的悲惨时刻,在我身边有另外一个小安娜,双臂抱住我的脖子,安慰我,理解我啊……在我的一生中,我在心里遇到过她,紧紧地抓住她不放,她不是像我所希望的那样安慰我,而是给我勇气。
<a id="jz_1_971" href="#jzyy_1_971">(6)</a>见《性欲冷淡的女人》。—原注
事实上,<b>自为</b>积极地成为<b>他者</b>,在意识的照耀下把自己把握为客体,这是不可能的。分身仅仅是梦想。在孩子身上,将这梦想物化的是玩偶;她在它身上比在自己的身体中更具体地认出自己,因为两者是分离的。这种成为两者,以便在自我与自我之间建立亲密对话的需要,德·诺阿耶夫人特别在《我的一生》中表达出来:
<a id="jz_1_972" href="#jzyy_1_972">(7)</a>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1494—153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擅长宗教题材的壁画。
她这样<b>把自己</b>提供给自己的欲望,是因为从童年起,她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客体。她受到的教育促使她在自己的整个身体中异化,青春期向她显示这个身体是被动的,激起情欲的;这是她的手可以触摸的一样东西,绸缎和丝绒触动它,她能以情人的目光欣赏它。有时,在手淫中,女人分身为一个男性的主体和一个女性的客体;达尔比耶<a id="jzyy_1_969" href="#jz_1_969"><sup>(4)</sup></a>研究过的病人伊雷娜就这样想:“我要爱上自己,”或者更热烈地:“我要占有自己,”或者达到顶点:“我要让自己怀孕。”当玛丽·巴什基尔采娃这样写的时候,她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没有人看到我的手臂和身躯,看到这种鲜嫩和这种青春,真是遗憾。”
<a id="jz_1_973" href="#jzyy_1_973">(8)</a>Eleonora Duse(1858—1924),意大利女戏剧演员。
凡是爱情都要求主体与客体的二重性。女人被两条最终汇合的道路引导到自恋。作为主体,她感到受挫;小姑娘的时候,她就缺乏<b>他我</b>,而对男孩子来说,阴茎就是<b>他我</b>;稍后,她的攻击性性欲得不到满足。更为重要得多的是,她被禁止从事男性的活动。她忙忙碌碌,但什么事也没<b>做</b>;虽然肩负妻子、母亲、家庭主妇的职能,她的特殊性仍然没有得到承认。男人的真实性体现在他建房、伐木、治病上,女人不能通过计划和目标自我实现,便竭力在自身的内在性中把握自己。玛丽·巴什基尔采娃模仿西哀士<a id="jzyy_1_968" href="#jz_1_968"><sup>(3)</sup></a>的说法,这样写道:“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我愿意成为什么?什么都愿意。”许多女人正是因为自己什么也不是,才坚决地把她们的兴趣局限于自我,把自我与<b>一切</b>混同起来,使自我畸形发展。玛丽·巴什基尔采娃还说:“我是我自己心目中的女英雄。”一个行动的男人必然估量自己。女人由于显不出能力和受到隔绝,既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能衡量自己;她自认为极其重要,因为她接近不了任何重要事物。
<a id="jz_1_974" href="#jzyy_1_974">(9)</a>见《色情狂》。—原注
人们有时认为,自恋是所有女人的根本态度<a id="jzyy_1_966" href="#jz_1_966"><sup>(1)</sup></a>,但把这个概念引申得太广,会破坏它的本意,正如拉罗什富科<a id="jzyy_1_967" href="#jz_1_967"><sup>(2)</sup></a>破坏了利欲的概念。事实上,自恋是一个非常确定的异化过程:自我被作为一个绝对目的设立,主体逃避到其中。在女人身上可以遇到许多其他的态度—本真的或非本真的态度,我们已经研究过其中几种。确实,环境更加促使女人而不是男人转向自身,把爱给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