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拜厄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的代表作《布里塔尼居斯》是一出有关罗马历史的五幕悲剧,描述了罗马皇帝的儿子布里塔尼居斯继承皇位失败,反被篡位的故事。
73. 爱德华·马奈(1832—1883,Édouard Manet),法国画家,印象派绘画的先驱。初从库图尔学画,并在卢浮宫临摹和研究提香、委拉斯开兹、戈雅、哈尔斯等人的作品,受到日本绘画影响。一度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创作了《街垒》等石版画。在欧洲绘画传统基础上革新技法,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简练准确的笔触,减少中间色调,加强明暗对比等方法作画,从而引起学院派的歧视。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现外光方面和肖像画方面。代表作有《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子的少年》《娜娜》。
23. 让·拉辛(1639—1699, Jean Racine),法国剧作家,生于官吏家庭,曾任路易十四的宫廷史官、侍臣。1664年至1677年间他写出悲剧《戴巴依特》《亚历山大大帝》《安德洛玛克》《费德尔》等,1673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689年写了以《圣经》为题材的剧本《以斯帖》, 1691年完成最后一部悲剧《阿达利》。作品多借用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传说,暴露宫廷贵族的荒淫和残暴。他善于刻画贵族妇女形象,着重心理分析,运用古典主义创作法则而又不受其拘束,其悲剧深刻而富有诗意,是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贝特·莫里索》是马奈的作品。贝特·莫里索是法国印象派女画家。19岁时她与画家马奈相遇。马奈对莫里索高贵典雅的气质极为欣赏,从此莫里索的形象屡屡出现在马奈的作品中。
1957年,毕加索痴迷于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杰作《宫女》,画了《宫女》变奏40余张。
74. 让-保罗·萨特(1905—1980, Jean-Paul Sartre),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在哲学上,主张将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前者为意识之外的存在,后者为意识的存在,意识的存在为一切存在的意义和基础。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22.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 Pablo Ruiz Picasso),西班牙画家,出身于美术教师家庭。早期画近似表现派,表达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代表作是创作于1905年的《拿烟斗的男孩》;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年至1920年初,画风一度转为写实。1930年始,又明显地倾向超现实主义。
《恶心》是萨特创作的日记体中篇小说,1938年首次发表。故事主角罗昆丁是历史学家,在虚构城市“布维尔”生活。他透过事物、过去体现自我。他深信别的东西不能赋予自己的本质,而后发现自己拥有绝对的自由,陆续唤起一阵一阵的恶心感觉。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21.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1830—1914, Frédéri c Mistral),法国诗人、语言学家,菲列布里什派的创立者之一。曾带领19世纪奥克语(普罗旺斯语)文学复兴,用普罗旺斯语写的史诗《米瑞伊》,内容新颖,富有乡土气息。诗作有《日历》《拉丁民族的颂歌》《金岛》等。曾主编大辞典《七诗人南方语言宝库》,在方言研究方面做出贡献。获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
75. 《花衣魔笛手》是个源自德国的民间故事,最有名的版本收在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中。故事发生在1284年,德国有个村落名叫哈默尔恩,那里鼠满为患。某天来了个外地人自称捕鼠能手,村民向他许诺,若能除去鼠患则付重酬。于是他吹起笛子,鼠群闻声随行至威悉河而淹死。事成后,村民违反诺言不付酬劳,吹笛人便饮怒离去。过了数周,正当村民在教堂聚集时,吹笛人回来吹起笛子,众孩子亦闻声随行,结果被诱到山洞内活活困死。
20. 伊丽莎白·戴维(1913—1992, Elizabeth David),英国烹饪作家。她撰写了有关欧洲美食和传统英国菜肴的文章和书籍,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家庭烹饪。
76.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Aristotélēs),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牵涉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经济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他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诗章》,庞德的一部长诗,以“诗章”的形式分批发表,自1917年开始,直至1959年。全诗共包括109首“诗章”及8首未完成的草稿。
亚里士多德写了第一本动物学教科书及生殖和发育方面的论文。对于有机体是如何产生的,亚里士多德强调以下四点:自发地产生于腐败物、出芽产生、雌雄同体、两性生殖。
19. 埃兹拉·庞德(1885—1972, 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1908年赴英国,成为伦敦现代派诗人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法西斯做宣传,战后被判刑。1958年获准侨居意大利。代表作有《诗章》等。他倡导意象派诗歌,主张诗歌不重韵律而注重内在冲动所产生的节奏。他与诗人艾略特关系密切,对西方现代派诗人的思想与创作有一定影响。他还译过中国诗歌,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77. 爱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情欲之神。他的罗马同位体是爱神丘比特。一些故事里认为他是形成宇宙的原始神之一,另一些认为他是阿佛洛狄忒的儿子,是一个手拿弓箭的调皮的胖乎乎小男孩,他的金箭射入人心会产生爱情,他的银箭射入人心会产生憎恶。
《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小说塑造了约150个人物,并将他们安排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再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其中,罗莎蒙是米德尔马契最漂亮的姑娘之一,她爱照镜子,常揽镜自怜。
78. 乔治·爱德华·摩尔(1873—1958, George Edward Moore),英国哲学家,与伯特兰·罗素一同被认为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主要贡献为后设伦理学。代表作《伦理学原理》。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经典之作,讲述磨坊主杜利弗因欠债而发生诉讼纠纷,败诉破产后其子女汤姆和玛吉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79.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1884—1920, Amedeo Modigliani),意大利画家,曾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艺术学院求学,1906年前往巴黎,以卖画为生,贫病以终。作品以肖像画为主,多画普通人,善用线条表现被画者特征,以怜悯的柔情和伤感的意味画出羸弱的身体、憔悴的面容、迷惘的眼神,富有人道主义色彩,呈现出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格。大胆创作的裸女画曾受到当代保守风气的严厉批评,时至后世才获得认可。代表作有《斜倚的人体》《蓝衣女孩》《戴帽子的女人像》等。
18. 玛丽·安妮(1819—1880, Mary Anne),笔名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英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
80.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 Jackson Pollock),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人物。他以独创的滴画法而闻名。
《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狄更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把巨大的垃圾堆当成英国社会的象征。
“滴画法”,即取消画架,把巨大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用钻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作画时和画布的接触不固定在一个位置,而是在画布四周走动,或跨越过去,使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画面上线条纵横扭曲,色彩变幻无常。在其下意识的极端放纵的方法中可见到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7.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1870,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英国作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少年时曾随家住入负债者监狱,后当童工,16岁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不久任新闻记者,发表特写。其创作多关注社会底层问题,讽刺英国社会黑暗面,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司法、行政机构的腐败。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
81. 爱德华·李尔(1812—1888, Edward Lear), 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打油诗人、漫画家、风景画家,一生周游于欧洲各国,以其作品《荒诞书》而闻名。
16. 保罗·塞尚(1839—1906, Paul Cézanne),法国画家,后印象派的主要代表,对立体主义影响巨大。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对形、色、节奏、空间的探索,企图借助色彩的配合而不依赖明暗效果表现体积。代表作有静物画《一篮苹果》和《玩纸牌的人》。
82. 莫里斯·波利多尔·马里·贝尔纳·梅特林克(1862—1949, 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比利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期剧作抽象悲观,带有宿命论思想和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常以死亡为主题,并以静默为手段。代表作《青鸟》为其唯一以寻找幸福为主题的作品。梅特林克还著有多部昆虫学书籍,包括1926年发表的《白蚁的生命》。
15. 乔治·赫伯特(1593—1633, George Herbert),英国诗人、演讲家和牧师。他家境良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在剑桥大学及国会都拥有很高的地位。在他的一生中,他坚持不懈地用精确的语言创作宗教诗。
83. 塞缪尔·帕尔默(1805—1881, Samuel Palmer),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版画家,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在肖勒姆的花园中》。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于1599年至1602年间创作的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迪谋害丹麦国王,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王子哈姆雷特因此向叔叔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