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从这两次创业历程来看,范蠡确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商人基本的低买高卖的道理,但并不愿意一家独大,而是把自己的办法教给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协同竞争的效应,让齐国海边成了一个繁盛的商贸之地,从而进一步为自己打造出口碑和品牌。在陶地的时候,他很有耐心,懂得等待时机,确认马匹是吴越一带的刚性需求之后,才有所行动。没钱打点沿路关系,范蠡也懂得借势而为,能弯腰、不逞强,所以他能再次创业成功。
当时范蠡人生地不熟,一路上强盗横行,没人给他面子。他听说有一个经常来往于北方和吴越之间的麻布商人,很有势力,运输从来没出过问题,所以他灵机一动,故意在商人经过的时候,宣传自己刚刚开了一家马队,为了拉拢客户,可以免费帮人从北方运货到吴越。麻布商人一听果然心动了,就主动找到了范蠡,范蠡就顺势让自己新买的马匹驮上货,跟着麻布商人安全抵达了吴越。
虽然刚才说的都是范蠡的商业智慧,但如果把他的商业作为和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功绩联系起来,大家就会发现,其实范蠡的商业智慧和政治智慧是相通的,哪怕是离开了吴越争霸的舞台,范蠡也一直在以他的战争理念指导创业。
在第二次创业过程中,他最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范蠡贩马”。范蠡刚刚来到陶地的时候,本小利微,贸易规模一直都很小。直到有一次,范蠡听说吴越一带需要大量的好马,当地没法供应,所以他就打算从北方便宜收购,带回吴越卖掉。但这儿有个难题,就是怎么运输?
范蠡的政治生涯,相信大家都曾经听过,在这儿我想说几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第一个细节,是范蠡受到越王勾践重视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吴王夫差为父报仇精心备战,越王勾践知道后就准备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觉得不妥,想阻止勾践,但没劝住。果然勾践战败了,越国沦陷。直到这时,勾践才肯定了范蠡的眼光,但勾践自身难保,范蠡迎来了自己从政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是继续留在勾践身边辅佐他呢,还是离开他去找一个更好的东家?大家都知道范蠡的选择,当然是前者。范蠡不仅果断地选择了留在勾践身边,还给他量身定制了一个“潜伏”的计谋:向吴王夫差称臣,去吴国做小伏低,金银财宝、妻妾美女也都献给了夫差。范蠡自己也跟着勾践去吴国吃苦,还在吴国指导勾践做一系列阿谀奉承的事情,甚至让勾践去尝夫差的屎,最终让夫差相信勾践完全臣服,把他们放回了越国。
范蠡的第二次创业,选择在“陶”这个地方,还换了个“马甲”,自号“陶朱公”。和第一次创业一样,范蠡选的地方并不是随心所欲、走哪儿算哪儿的,而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在齐国,范蠡选择去海边开荒、买卖海产,对当时的中原国家来说,这就是稀有物资。而这次选择陶这个地方,是因为陶被称为“天下之中”,东边是齐国和鲁国,西边和秦国、郑国接壤,北边连着晋国和燕国,南边接着楚国和越国,这是一个交通枢纽一样的存在。因此,范蠡在陶地的创业方向就是做贸易。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的不同,范蠡会将几个国家的特色产品卖往其他国家。他有一个口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凭着这种经商智慧,没过几年,范蠡再次成了当地的大富翁,陶朱公这个名字也在当地民众的口耳相传中,渐渐成了“商圣”、财神。
第二个细节,是勾践和范蠡回到越国之后,并没有一鼓作气打败吴国。范蠡对待战争一直很谨慎,回越国之后七年,越国一直在养精蓄锐、恢复民生。之后又等了两年,范蠡才等到夫差和伍子胥闹翻。但范蠡还不想让勾践冒险,直到伍子胥死后第二年的春天,夫差带着精锐部队离开吴国去搞外交了,范蠡才支持勾践发兵吴国,但只打到夫差家门口。又过了四年,越国正式攻打吴国,这一次吴国才彻底失败。因为在这四年里,范蠡和文种曾经“贿赂”的奸臣太宰嚭成了吴国宰相,太宰嚭贪财好色,在任期间疯狂剥削底层人民,吴国没打仗,却因为内耗把国力耗干了,等越国打上门来的时候,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第一次,范蠡先去了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一边开荒耕作,一边买进卖出,兼营副业。没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尽管很快就成了大富之家,但范蠡并没有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安稳日子,而是仗义疏财,一边给乡里乡亲救急帮忙,一边还很乐意教当地人怎么经商理财。就这么过了几年的时间,范蠡贤明的名声越来越大,齐王在王宫里都有所耳闻,于是把他请到国都临淄,让他当宰相。范蠡拿着相印,并没有雄心勃勃地想改变世界,而是感叹自己做官做到了宰相,经商也积累了家财万贯,名声还这么好,恐怕会盛极而衰。所以当官没几年,范蠡就辞官了,回到家乡后,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分给了好朋友和老乡,带着家人离开了齐国。
这两个细节都很有意义。第一个细节说明,范蠡在面对风险和机遇时,选择的是勾践这只潜力股,耐住性子,充分信任,长期持有,尽心尽力地解决问题,最终也获得了高额的回报。这种做法,也造就了后来范蠡卖马时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