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星巴克传奇 (第5/5页)
泰勒•克拉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实际上,星巴克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人们所想。纵观历史,所有的文明社会都提供了大家聚会交际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闲聊、探讨观点,或者就是单纯地放松心情。这类公共聚会场所对于文化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并且可以从中反映出其顾客群的独特性格:伦敦有热闹喧嚣的小酒吧;巴黎街头有轻松惬意的咖啡店;北京有庄重雅致的茶馆;20世纪50年代,有利健康的汽水吧台和酒铺曾现身美国街头。现如今,我们可以将这种温馨惬意、给人带来颇多享受的咖啡馆作为社交中心,而星巴克正是首家涉足于此的企业,它通过将公共空间加以合理运用,使之标准化、品牌化,并推广到世界各地。实际上,这也是将美国式客厅发展为世界性客厅的一种战略。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紧紧抓住这根锁链,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本身就在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星巴克提供的是奢华的体验、身心的愉悦、社会归属感、安全的避风港,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所迫切需要的东西。但是当星巴克把这种产自美国的社会习俗在世界范围内推而广之的时候,就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接踵而至了。企业这种日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是福是祸,尚不清楚,仍有待时间的考验。
对于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舒尔茨来说,这一点绝对无法让他接受。在布鲁克林的廉租房里长大的舒尔茨家境贫寒,早年靠推销厨具为生。自从买下星巴克的那天起,舒尔茨就开始加速招徕顾客、扩大经营。在他收购星巴克之初的1987年,公司只有11家门店;不到3年工夫,门店已达85家,几乎是原来的8倍。舒尔茨可看不得客户就这么白白流失。几年来,他一直催促温哥华的房产经纪人在附近帮忙物色新店选址,却一直未能如愿。更糟的是,舒尔茨获悉罗布森大街那家店的房东也计划年内收回商铺,准备重新装修。如果这样,在翻修期间,星巴克最赚钱的门店将无法营业。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经营咖啡饮品是和奶酪火锅、时尚腰包一样新鲜的事物,所以此时的星巴克还在力求保本,这一消息不啻晴空霹雳。仅1989年一年,星巴克就损失了120万美元,更多的损失则意味着雪上加霜,前途堪忧。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星巴克及其咖啡文化何以如此突然地与美国这个国家紧密相连,这其中有何秘密。同时还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有趣现象:为何西雅图成为世界咖啡的中心?为何星巴克会让顾客对其如痴如醉?为何星巴克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第二部分探讨的是星巴克在追求世界咖啡业独揽天下的地位时,围绕其企业文化所产生的道德问题。星巴克是否真如批评家所言,在排挤其他独立经营的咖啡店?每次当我们购得一杯香草拿铁时,想到咖啡农的窘迫境遇,是否觉得自己与星巴克沆瀣一气?
1991年年初,舒尔茨名下最赚钱的咖啡店就位于罗布森大街的十字路口,这条街地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的繁华闹市,而咖啡店就在一个熙熙攘攘的购物区内。几年前,舒尔茨终于凑够钱买下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咖啡公司,当时的星巴克还是一家羽翼未丰、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这家咖啡店的外观毫不起眼,因年久失修而破旧发霉,内部窄小局促,几乎没有空间可供客人坐下来享用咖啡。然而,它却见证了一个特别的年代——当时人们对于昂贵的咖啡饮品热望空前,这种冲动突如其来,令人不解。即使像拿铁这样的调制咖啡在当时都是稀罕之物,令人颇感神秘。小小的星巴克每周为上万人提供咖啡——这还不算未买到咖啡的顾客,否则数目还要更多。小店终日繁忙,店外等候的顾客排成长龙,店员每天不得不将成百上千的潜在客户拒之门外。
日复一日,随着时间的流逝,星巴克日益成为全球景观中不容忽视的一隅,这与它每天都以6家新店开张的速度和规模不无关系。对于一些人而言,无所不在的星巴克意味着极大的便利性;在另一些人看来,这标志着世界末日的日益临近。
开创星巴克咖啡帝国的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当初的大胆举措究竟是特立独行、胆大妄为,还是英明神武、远见不凡?这取决于你究竟对咖啡钟爱几何。
对于后者而言,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如果世界末日当真即将来临,至少还有星巴克的舒适座椅可供大家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