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成效、经验与问题 (第2/5页)
陈夫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海南省作为首批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在实验初期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广大教师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比过去多得多的精力用于备课和适应新课程的各项要求,但高中新课程也使海南省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今天回顾起来,这是海南省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最令人欣慰的收获之一。
(三)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开始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与环境,学生比过去学得更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都有明显提高。
一部分高中学校根据高中新课程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自主选课,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以及对任课教师的认可程度选择课程,课是自己选的,老师也是自己选的,学习内容也更加符合自己的需要,因而学得主动积极,参与程度空前提高。据海南中学反映,新课程实施后,鉴赏课再也不是沉闷闲散的自习课,课堂上看其他书籍、做其他功课的现象大为减少,学生兴致勃勃,互动踊跃;音乐与舞蹈课让学生真实体验了形体律动与音乐结合的美,学会了怎样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音乐与戏剧表演课则让学生真正过了一把演戏瘾,生旦净末丑,《雷雨》、《茶馆》就活灵活现表现在眼前;设计工艺课一次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创造冲动,学生们设计和制作出的一批寓意丰富,构思奇巧的徽标、会徽、个人签名等工艺作品,令人浮想联翩、刮目相看;一向不爱运动、害怕田径的女生,也从健美操、韵律操、乒乓球、羽毛球课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至爱”,男生则更是如鱼得水,学得自在,练得高兴,体育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艺术课成了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以及释放情感、表达自我的舞台;体育课更成了学生最向往的课堂,成了各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锻炼方式、各得其所的快乐天地。
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成果是他们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的最好明证。2005年12月24日,海南省开展了首次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经过评选产生的《刮痧》、《两大工厂的进入对洋浦经济的影响》、《大广坝水库污染调查》、《世姐大赛对三亚经济的影响》、《软件盗版市场现状调查》、《网络与物理创新学习》、《海口市公交车现存问题》、《黎家山兰酒的酿造工艺研究》、《绿色长城——红树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生态调查报告》等12个课题研究成果在会上进行了汇报展示,数百个课题成果文本做了展台或展板展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参与面之广、选题的领域之广、运用的研究方法之广、钻研的深度之深、学生的感悟之深、研究结论对人的触动之深、演示文稿的制作之精彩,都使与会者大开眼界,成为海南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集中展示的最直观、最具特色的一个亮点。这门课程使学生在一个更大的课堂里自由翱翔,知识得到广泛应用,能力得到充分施展,获得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更加真切、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团结合作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他们运用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查阅、网络搜寻、历史研究、实验探究、实践体验等诸多方法表明,他们已经初步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他们采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令很多教师也感到新奇,提出的诸多对策建议都很有价值,公布成果的方式也很令人惊叹。如《大广坝水库污染调查》从选题到开题,到研究方法、过程,再到结题报告、总结反思,整个做成了一个网站……我们的同学太了不起了!只要给他们适度的空间,他们就会回报给你一个惊喜。
(四)研训体制不断创新
在探索解决课改问题的实践中,海南省逐步形成了“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专业支持体系。一是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推动在学校层面构建起自主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机制;二是形成了联片教研、区域协作的教研协作机制,通过送教下乡、专题论坛、擂台赛课、课改开放周(日)等活动,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成立了省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构建起新课程实施的省级专业支持体系;四是在全国率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教研与远程研修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放大了研训功能,降低了研修成本,改变了教师的精神状态和职业生活方式,实现了基础教育专业支持模式的重大突破。网络教研、网络培训和研修已成为一种时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受到教育部的肯定和推广。
(五)课改难点正在破解
在科学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海南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使一部分课改难题得到破解或缓解。
1、校舍和教师等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海口、三亚、农垦、琼海、文昌、洋浦等地的高中学校建设和实验设施配置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各高中学校普遍加强了实验室、多媒体室、网络室建设,大力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使校舍、实验设施、师资不足等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2、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海南省在全面推行以学分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评价,建立以减少考试科目、加大考试结果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全省基础会考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3+3+基础会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校招生考试模式,将基础学业水平考试与选拔性考试相结合,必考与选考相结合,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学业评价与其他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既实现了高考改革的平稳过渡,又建立了良好的评价导向,促进了学校课程的全面开设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难点课程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校本课程等全国公认的难点课程的实施,海南省采用一系列创造性的做法予以破解:
(1)采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和将技术课程纳入基础会考的办法,实现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大面积开设。海南省2004年7月建立的通用技术课程网站,已经成为全国通用技术课程的资源库和交流平台,有效地解决了这门课程资源稀缺、缺少专业引领、教师交流困难的问题。目前,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每个课时至少提供4个各具特色的同步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几年来,海南省正是通过“每月话题”和定期的“在线研讨”,组织专家适时回应和共同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他课程也都像通用技术课程一样加强了网络资源建设和在线专业支持。
(2)通过创建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面积开设。2004年7月,海南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并于当年10月开始探索利用网络对开设难度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要求学校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发表在网上公开展示,接受评价,解决了诚信等相关问题,有效促进了这门课程的广泛开设,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使高中新课程的难点课程在海南省成为亮点课程。学校反映,在这样的制度下,“做假”比真做还要困难。这项制度继在海口和洋浦等地市大获成功之后,已经在全省高中学校大面积实施。
(3)在确保国家课程基本落实的提前下,海南省指导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理念,开发出了大量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欢迎。如海口一中开发的《海口老街》、那大中学开发的《儋州调声》、三亚一中开发的《美丽的三亚》、国兴中学开发的《黎族织锦》等,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海南省课改办在各市县开展有关展示交流活动的基础上,于2007年11月20日至21日组织了校本课程展评活动,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几年来,海南省一些高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由稚嫩走向成熟,从粗放走向精细,在促进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师、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培养教师开发课程的意识,建设新的校园文化,形成特色学校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每到校本课程上课的时间,校园里就会呈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
4、在选课指导制度建设方面探索研究有全国影响的独特模式
比如,海南中学研发出的“定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相互谐调补充的课程编排模式就独具特色。定餐制,即对八大学习领域的必修、选修模块和综合实践活动而言,这是每位学生必修的课程,必须修满学分,使学生普遍达到共同基础;配餐制,即对选修1的系列和模块而言,这是学校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不同发展需要提出的选习建议和学分要求,编制出的适合于大文、大理、文科特长、理科特长、学科特长、音乐特长、美术特长、体育特长等八大类不同发展需求的三年课程设置规划,把选修1课程搭配好,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以实现在共同基础上有侧重、有个性的发展;自助餐制,则是对选修2、艺术、体育、技术和部分选修1模块而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以满足身心发展需要或进一步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这样的课程编排,实现了国家主导,学校、教师、家长引导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有利于课程实施,也有利于课程和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