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 宋代书院的崛起
两宋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书院显示蓬勃生命的黄金时期。唐五代时期萌芽的书院此时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蓬勃发展的气势足以使官学黯然失色。书院之所以能在宋代得到蓬勃的发展,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客观需要是分不开的。在北宋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对文化教育的需要,各地士大夫竞相建置书院,使书院初兴。到了南宋,士大夫们进一步促进了书院的振兴,特别是促使书院和理学思潮结合起来,以致书院制度及其特色得以完全确立,这种新兴的教育制度对中国文化史、学术史、教育史均产生重大影响。
唐末五代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赵宋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以后,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发展。这时,士大夫们开始产生了读书显身的要求。但是,由于宋初统治者只重视科举取士,而不重视兴办学校,加之当时政治、经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宋初的地方官学并没有任何发展。因此,唐五代时期刚刚萌芽的书院,在宋初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书院兴起就成为社会的一种迫切需要。许多身兼学者、官员的士大夫开始创办书院讲学,要求读书进学的士子纷纷步入书院接受教育。官学不兴的局面,使书院意外地得到了发展。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论述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时说:
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指石鼓书院)、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衡州石鼓书院记.)
民间学人身份的士大夫创办书院讲学的活动兴起以后,很快受到官方的表彰。宋初皇帝通过赐额、赐书、赐学田等方式,倡导、支持书院办学,进一步促进了书院的蓬勃发展。北宋创建的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些在当时就比较著名,故而形成了历史上所谓的“四大书院”。学术界历来就有关于“四大书院”的不同说法,南宋学者范成大认为“天下四书院”是徂徕、金山、石鼓、岳麓四书院;吕祖谦则提出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为四大书院;王应麟《玉海》从吕祖谦说,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又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天下四书院”。这还只是宋代学者关于“四大书院”的不同说法,如果把明清学者的不同意见列进来就更多了。但是,在这种种不同的说法中,吕祖谦提出的四大书院得到较多的赞同。因而,人们一般都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即应天府书院)列为“四大书院”。
在宋初官学不兴的情况下,书院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起到了补充、代替官学的作用。但是,北宋多数书院在制度、规程、机构设置方面仍较为简单,在教学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它还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与官学并行发展或相抗衡。到了庆历(1041—1048)、崇宁(1102—1106)时,统治者注意发展官学,书院办学开始冷落,有的书院直接被改造成地方官学,如上述的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
到了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这大大促进了书院自身的完善,奠定了书院作为一种独特教育机构的基础和地位。理学奠基于北宋,当时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理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人,他们中已有人利用书院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但并不普遍,其影响也很有限。由于南宋理学家十分重视交流切磋和注意广泛传播学术思想,并广泛采纳了书院这种教育机构。从宋高宗南渡以后,理学家们纷纷创办书院讲学,使理学和书院同时勃兴,从而推动了书院的发展。
南宋初,将理学南传的理学家杨时、胡安国、胡宏等人重视书院教学。杨时曾于常州的毗陵书院和无锡的昆陵书院讲学,传播理学。绍兴初年,胡安国、胡宏父子隐居湖南衡山,创建碧泉书院、文定书堂,以授徒讲学,开创理学学派。宋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以后,理学大盛,各派学术大师纷纷创立书院讲学。乾道初年(1165年),张栻在长沙创建了城南书院,主讲岳麓书院;乾道、淳熙年间,朱熹不仅修复了白鹿洞书院,还先后创立了寒泉、云谷、武夷、竹林诸精舍或书院;乾道中,吕祖谦创办、主持了金华丽泽书院;陆九渊于乾道、淳熙年间又先后创建、主持金溪槐堂书屋和贵溪象山精舍。此外,影响较大的还有陈亮讲学的永康五峰书院,辛弃疾创办的铅山稼轩书院,陈傅良讲学瑞安的城南书社等。书院的教育活动推动了理学思潮的发展,理学学术的繁荣又推动了书院建设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内,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完善的私学终于趋于成熟。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难论辩等书院教学特色得以充分地体现出来;制定学规、确定课程,建立管理机构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理学家们明确提出书院的独特教育宗旨,自觉地把书院教育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举的附庸,告诫诸生不得以钓声名、取利禄为读书之目的。他们都要求书院应确立独特的教育宗旨,要求学生讲明道德义理、研究学术,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