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
今天许多教育家们在讨论中国教育的国际化问题,他们在展望21世纪中国教育时,强调其国际化的趋势:外语教学更加重要、外籍教师与留学生更加普遍、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以及更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
同时,许多教育家们亦在讨论中国教育的民族化问题,他们反省中国近代以来在教育方面因学欧美、学日本、学苏俄而出现的种种弊端,他们强调发扬中国的民族教育传统,将可以克服照搬国外教育体制的不良后果。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弘扬儒家人文教育传统,却既有复兴中华文化教育传统的民族化意义,又具有使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儒家人文教育传统的恢复,无疑能够促进中国教育民族化的加强。近代以来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化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固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以适应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顺应和满足了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和需要。但是,这也给中国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教书不育人、单一化的分科教育、片面的知识化倾向等,使得中国教育失去了其固有的民族特色和人文传统。重新倡导儒家人文教育传统,无疑是中国教育民族化的重要步骤。
儒家人文教育的倡导,同样有益于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片面知识化、商业化以及失当的分科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的问题,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上,组织者将“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他们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而这一点,又和儒家人文教育有相通之处。那么,儒家教育的人文精神,不正是面向21世纪的人类教育的宝贵资源吗?
由此可见,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将二者统一起来,但是有一点应该强调:在提倡教育的民族化时,不能立足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而是要具有现代化、国际化的开阔视野。
(原载《求索》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