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认为只要加强教育,就可以使人民逐渐懂得仁义,自觉遵循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良好风俗的社会,使得国家安泰、人际和谐。

两千多年以来,关于立教经世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历代儒者的坚强信念。他们均坚持教育为立国之本,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根本途径。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儒者主要有两条人生道路:或是出仕做官,走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或是治学从教,走学术教育的道路。然而,不论走哪条道路,他们均有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思想。那些获得出仕做官机会的儒生,由于他们懂得教育为立国之本的道理,故而能够在从政的活动中,将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是否重视教育,往往是衡量古代官员的品德、政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至于那些没有机会或者是本人不愿做官的贤士大夫,则更是以教育为自己的终生志向,其目的亦是发挥教育治国的功能。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就是说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下;穷困者治学教书,不仅可以对当时的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产生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对后世的社会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 儒家“明人伦”教育宗旨的确立

应该说,儒家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与人的社会生存状况休戚相关的人文教育,因为儒家教育关注着人伦失序的严重问题,企图通过发展教育以重建理想化的人伦社会。因此,儒家从它产生之日就确立了“明人伦”的教育宗旨。

儒家确立“明人伦”的教育宗旨,首先体现在对礼教的重视与确立。孔子认为社会失序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不愿接受礼的规范,而礼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途径。孔子坚持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他将学礼、事礼作为教育、人生的根本,就在于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途径,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李梦生.左传译注,卷一.隐公十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3.,)“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陈澔注.礼记,卷九.仲尼燕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81.)。在当时,“礼”与社会秩序、国家治乱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孔子及儒家学者相信,通过教育而推行礼治,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而完善的社会秩序。他们充分肯定“礼”的重要性: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引法,非礼威严不行。(陈澔注.礼记,卷一.曲礼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

而礼教则可以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及行为准则,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不会违礼而破坏社会秩序,从而实现“明人伦”的教育宗旨,即如所谓: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李梦生.左传译注,卷二十五.昭公二十六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65.)

礼教所能实现的,恰恰是儒家所执着追求的人伦秩序和社会理想。

与礼教相关的是德教,它也是儒家“明人伦”教育宗旨的体现。礼教着重外在社会规范、行为仪节的推广和训导,而德教则着重内在道德品性、精神人格的培养教育。孔子不仅提出了仁、智、信、直、勇、刚等一系列有关德性的条目,而且强调要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对这些德性条目的把握。孔子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也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可见,孔子所讲的“学”,主要与关于仁、智、信、直、勇、刚等德性条目直接相关,这里所倡导的即是德教。孔子将德教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可见,他将孝、悌、信、仁等德教的条目放在首位,而将学习文化知识放在“行有余力”的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德教直接与维护社会秩序、重振人伦道德紧密相关,而这一点恰恰是孔子最为忧虑的,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所倡导的德教思想,成为儒家最重要的教育传统,后代的儒家学者无不以德教为教育的根本。代表儒家教育理念的重要典籍《大学》,就明确标明了这种重德教的教育理念。《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成为儒家“大学”教育的纲领,其根本目的在于“国治”、“天下平”的人伦政治秩序的和谐,这正如《大学》所解释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所提出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鲜明地体现出了儒家的德教思想。“八目”之间是一种条件性的递进关系,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道德教育是实现国治、天下平的前提条件,德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明人伦”的理想社会。

儒家教育的基本方面,就是上面所说的礼教与德教。儒家的礼教、德教所要实现的是一个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社会理想,也就是要以“明人伦”的教育宗旨,去解救天下无道、人伦无序的社会危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

毫无疑问,孔孟等先秦儒家确立了“明人伦”的教育宗旨。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及教育主张还只是作为学术思想提出来,儒家也只是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而已。到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才开始成为官学,并演变为国家意识形态。这样,儒家“明人伦”的教育宗旨,才开始成为两千多年封建帝国的指导思想、政治制度和治国方略。

武侠仙侠推荐阅读 More+
医武圣手

医武圣手

烈焰梵天
杨承业穿越南宋,进入了不一样的武侠世界。本书Q群1131170722
武侠 连载 0万字
问情录之尘缘

问情录之尘缘

云水·别
文艺版:苦海翻起爱浪,在世间难逃避命运,不如归去…… 正常版:转世重生无法正常修炼的林慕云,和几个女人边谈恋爱边拯救世界的故事。
武侠 连载 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