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 儒家科技教育的两大类型
儒家对科学技术、科技教育的态度,决定了儒家所竭力倡导的科技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规定了这些教育内容的人文特色。儒家的科技教育内容,范围十分广,如果按现代科技的分类,应包括天文、数学、物理、生物、地质、气象、农学、历法、冶炼等各个方面。但是,从儒家人文价值的立场着眼,则可将这些科技教育的内容作另一种分类。中国学术主要包括两大类,梁启超提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庄子天下篇释义.梁启超.饮冰室专集,卷七十七.中华书局,1936:4.)其实,“内圣外王之道”可作进一步的分解,即主要包括内圣之道和外王之术。中国古代的学术大体上均可纳入到这两大类之中去,前者称之为“体”,后者称之为“用”,将其合起来,又可以称之为“有体有用之学”。儒家所肯定的科技教育,基本上也可以纳入到这个框架中去,即一部分属科学思想方面的内容,它们纳入到儒家的“内圣之道”、“有体之学”的范畴;另一部分属技术方面的内容,就成为儒家的“外王之术”、“有用之学”的范畴。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主要是一种关于伦理、政治的人文学说,表现出很强的以求善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但是,这种“内圣外王之道”总是包括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且将科学技术的内容统摄到“内圣外王之道”的体系之中,故而使得儒家科技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特色。
首先来看儒家是如何将科学思想纳入到“内圣之道”的范畴,也就是以“有体之学”去统摄科学教育的。儒家的“内圣之道”,主要是一种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显然是以求善为宗旨的。孔子常讲:“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所言的道,主要是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人文之道。唐代韩愈在《原道》这一著名论文中提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昌黎先生集,卷十一.原道.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儒家之道,就是仁义道德,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昌黎先生集,卷十一.原道.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正因为如此,儒家所谓的“传道”、“学道”的教育,主要是一种以求善为最终目的的人文教育。这种学问,就是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就是“有体之学”。然而,儒家决不能仅仅满足于阐发、学习这些内圣之学的仁义道德的内容,他们更要寻找、探求“内圣之学”,将内圣之学与宇宙大道联系起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所以,儒家力求将“道”看作是人文法则与自然法则的统一,看作是合乎最高目的性的“善”与合乎宇宙规律性的“真”的统一。被称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在论证“圣人之本”时说: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通书·诚上第一.丛书集成本周濂溪集,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36:74.)
毫无疑问,“诚”是人能够成圣的人性依据,是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人文法则,但是,“诚”的根源则在于那运行不息的“乾道变化”,是宇宙之大本的“太极”的呈现。正如朱熹对此所作的解释:“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诚即所谓太极也。”这样,作为“圣人之本”的“诚”,即能保证人文法则和自然法则的统一,达到求善的目的性与求真的规律性的统一。
由于儒家以“圣人之本”作为其终极关怀,这个“圣人之本”不仅仅是人文法则,同时亦是自然法则,所以,儒家又必须将自然法则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教育纳入其学说之中。如关于宇宙起源、天体运行等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儒家学者所极为关注、并倾心讨论研究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周易》,就是将探讨宇宙起源、宇宙过程、宇宙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周易》悉心描绘了宇宙起源的壮阔图景: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郭彧.周易.中华书局,2010:299.)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彖传.郭彧.周易.中华书局,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