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地公共之理,人得之为性。(读书录.卷八.)
天道流行,赋予人物,从而构成了人物的“性”体。那么,人们遵从自己内在本性中的伦理道德,也就是遵从绝对的天命。根据这种理论,人性问题就不仅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善恶来源的问题,还涉及了宇宙本体论的问题。
薛瑄从人性论出发,来进一步建构他的宇宙本体学说。程朱等理学家虽然也高扬人性,把“性与天道”联结起来,但是,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性毕竟只是理、太极的“分殊”,是具体人、物的内在本质。而薛瑄则直接倡导“性本论”。和宋代理学家们比较起来,薛瑄的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更加强调人性的宇宙本体论意义。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性往往直接等同于作为宇宙本体的天道、天理、太极。他曾反复申明这一主张:
天地万物,惟性之一字括尽。(读书录.卷二.)
万理之名虽多,不过一性。(读书录.卷二.)
性者……,即所谓道也。(读书续录.卷五.)
太极只是性。(读书续录.卷八.)
在宋代理学的范畴体系之中,理、道、太极是标志宇宙本体的最高哲学范畴,它们体现着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和终极目的。薛瑄则把这些代表宇宙本体的范畴与性等同起来,无异就是说,人性即是体现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和终极目的的。他对人性的宇宙本体论意义的强调,已不完全同于程朱所说的性,这个性相当于周敦颐《通书》中的“诚”和张载《正蒙》中的“天性”。薛瑄在临终之际,作有“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惟觉性天通”的诗句,体悟出人性的终极意义。他理解到性就是天地的本质、万物的根本,“太极是性之表德。”读书录.卷八.因而勿需再从人性之外去探寻天道、天理、太极。
薛瑄的人性理论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他倡导“复性”的教育宗旨,就是要求学者改变那产生种种不善意念的气质,他说:“为学者,正欲变化不善之气质。”读书录.卷五.通过教育,使学者能认识和恢复自己所固有的伦理天性,成为儒学所推崇的理想“圣贤”。由于人性不仅具有仁、义、礼、智的“人伦之则”,而且也是天地本质、万物根本的天理、太极,“复性”的教育宗旨不仅是为了实现道德价值,而且还是为了实现那个绝对的形而上的终极本体。显然,将人性上升到天地本质、万物根本,从而也使得“复性”的教育宗旨体现出了永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