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曾国藩论人格与学问
在曾国藩思想及言行中,学问与人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学问会对人格及其内部各个方面的形成产生作用;于此同时,人格特质也会对他的学问产生影响。www.Pinwenba.com那么,人格与学问之间是如何产生这样紧密的关联与互动的呢?这显然是由于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条件与共同发展的基础,而这恰恰是曾国藩本人十分关注并作过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来,人格与学问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学问是一种知识追求,而人格则是一种身心的修养,《大学》曾分别以“格物”言学问探讨,以“诚意”言人格修养,即所谓“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曾国藩全集,第19册.家书(一):39.)。但是,依中国传统士大夫们的普遍观念来看,人格与学问之间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人格发展应该以学问为基础,“尊德性”是离不开“道问学”的;学问最终也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道问学”的目的是“尊德性”。简而言之,人格修养的程度一定会体现在学问上,学问亦是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曾国藩的心目中,人格与学问之间有着非常一致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与方法途径,这正是学问与人格具有内在关联的原因,也是它们能够产生互动的条件。我们现在从曾国藩留下的著述中,清理出他对人格与学问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的思想。
一、 共同的目标:立志圣贤
曾国藩将“事”分成两类:一类是“尽其在我”的事,一类是“听其在天”的事。他认为,有关人格精神、学问知识均是属于“由我作主”的事
情,因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至于功名富贵、生老病死则是不能由自己作主的,故而应该采取“听其在天”的态度。他指出:“吾人只有敬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敬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曾国藩全集,第19册.家书(一):92.)他对于能够实现“尽其在我”的人格、学问之事,主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争取,将其与天命分开,指出“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还认为,不但人格与学问是“由我作主”的事业,而且它最终所能成就的规模气象,还受每个人的志向制约。他说:“凡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活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答欧阳勋.曾国藩全集,第21册.书信(一):46—47.)曾国藩认为每个人的不同志向会决定人材的高下,也就是说,人格与学问的高下是由人的志向所决定的。他特别强调儒者的人格与学问之间的志向是一致的。一方面,儒者的人格修身目标就是要成为理想的圣贤,这是一切有志的君子必须以一生的努力去实现的目标。他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曾国藩全集,第19册.家书(一):94.)另一方面,学问追求的目标同样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圣贤,故而也必须以立志为先。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断不甘下流。”(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曾国藩全集,第19册.家书(一):48.)“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曾国藩全集,第16册.)日记(一):16.所谓“大人之学”,即是立志成为“圣贤”的学问。读书者所立志向,也同样是如何做圣贤的“大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