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文化的生命来之于它自我更新的能力。绵延的江河所以能够万古长流,波涛滚滚,在于它不断地融汇百川的新流;而在两宋时期崛起的岳麓书院能够在近代不断地发展壮大,亦在于它具有一种不断演进、承旧开新的变革能力。从晚清至民国的百年期间,由于中国发生急剧变革步入近代社会,岳麓书院师生在这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也实现了学术文化的转型。他们站在近代变革的前沿,力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耀眼的光彩。
岳麓书院的知识群体既重视对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的思考,还有浓厚的经世情怀,总是表现出关怀现实政治、力图康济时艰的强烈愿望。而当中国正在发生“天崩地解”式的社会剧变时,岳麓师生的经世之志表现得尤为强烈。体现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对文化变革的积极倡导。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是急剧的,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那些抱着经世宏愿的岳麓师生总是密切地关注着时代的变革。所以,在中国近代每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岳麓书院的知识群体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最具时代特色的文化观念,在中国近代史上再度发出耀眼的光彩。
听讲提示:魏源等代表了向近代化文化的转型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从这个时期的引进西学、西艺,兴办新式学堂和近代工业开始的。而在这次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运动中,这些有名的岳麓书院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也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近代转型。在目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之后,魏源是国内最早倡导改革开放、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倡议者。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介绍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军工制造、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些均是最新的近代文化成果。魏源等人倡言“师夷长技”,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郭嵩焘等人则是以自己的社会政治实践实施“师夷长技”。这批湘军头领最早在国内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学校,并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从魏源到曾国藩,代表了岳麓书院学生在求新中实现着向近代化文化的转型。
听讲提示:谭嗣同等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者
甲午海战以后到辛亥革命之间,岳麓书院学生在推动文化的近代化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中国的近代化不能仅限于工业制造、科学技术等器物层面,还要包括社会政治体制的制度层面。甲午海战中腐败的清帝国败于日本,激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倡导学习西方、进行社会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变革的决心。岳麓书院学生以及在书院改制时期的师生们再次成为这场运动的倡扬者、领导者和实施者。他们创办传播新学的新式学堂,编辑出版宣扬维新的报刊和图书,举办各种各样倡扬维新变革的讲学活动。谭嗣同、陈天华、唐才常、黄兴、蔡锷、程潜均是那个时代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者,为推动中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与这场制度文化近代化过程相一致,湖南的维新运动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湖南也涌现出一代辛亥革命的豪雄。总之,这个学府中培养的人士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实现着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听讲提示:毛泽东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学术文化向最新、最高层次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华民族以更坚决的态度力图实现和完成中国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的建设任务,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以科学、民主为标志的近代型新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种超越旧民主主义文化的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湖南更涌现出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他们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学术文化的近代化能向着最新的、最高的层次发展。而这批人物中又有大量的历史人物正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改制后建立的湖南高等师范、湖南大学的师生,他们以更有时代感的思想观念、更加科学的学术精神,为新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上就是岳麓书院知识群体的思想脉络,它确是宋以后的一千多年来中国知识群体精神历程的缩写。不管这一代代书生们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个群体的知识与道义的精神传统却贯穿在千年思想学术的脉络之中。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应该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当代中国的知识群体将会对民族复兴、社会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知识群体所承担的知识与道义的双重责任与使命,在今天更显得特别重要!
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
听讲提示:历史证明,无论书院经历何种历程,千年书院,文脉永在,精神永在
岳麓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它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自二十世纪初,岳麓书院先后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现存的岳麓书院古建筑群既是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历史遗迹,又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发展的见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启动了这个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工程。这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发生的一个重要文化教育现象。
岳麓书院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原状保护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在湖南大学的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修复陈列,岳麓书院基本上恢复了历史上办学最盛时期的建筑规制,书院讲学、藏书和祭祀三位一体的基本格局已获重现。其讲学部分包括讲堂(忠孝廉节堂)、湘水校经堂和文庙明伦堂;书院藏书的建筑御书楼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复,并继续藏有古籍图书;书院的祭祀是崇祀先贤、尊师重道、砥砺后学的重要场所,已经恢复了书院包括供祀孔子、屈原、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在内的祭祀建筑与原状陈列,岳麓书院大成殿、六个专祠及屈子祠均恢复了历史原貌。与此同时,我们恢复了清代书院的园林与书院八景,使书院既有“整齐严肃”的严谨,又有“鸢飞鱼跃”的活泼,充分体现了儒家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今天,当你踏入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这座典雅而质朴、庄重而幽深的庭院后,会被这种厚重深沉的文化氛围所震撼,都会对古代士人文化传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复兴岳麓书院自身涌动的积淀千年文化底蕴的教书育人优良传统。这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岳麓书院在历史上就是研究型教育机构,教育家杨昌济称书院教育相当于西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根据书院教育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把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点放在硕士、博士的层次上,这契合了书院作为古代高等学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特点。近年来,岳麓书院陆续取得了历史学门类专门史和中国古代史的两个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了哲学门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历史学、哲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为国家培养国学方面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除了研究生教育之外,岳麓书院还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文化素质教育以湖南大学本科生为主,开设了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课程,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好评。其中体现岳麓书院文化传统特色的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在社会教育方面,我们吸取书院的会讲传统,邀请国内外名师来书院讲学,并利用现代传媒,宣传古老书院的历史,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影响遍及国内外。
与此同时,岳麓书院又逐步恢复其国学的研究功能。从八十年代中期成立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所,到本世纪全面恢复合国学研究、人才培养、文物保护为一体的书院建制,那个像历史上能够承担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岳麓书院”终于逐渐恢复起来。书院目前主要以中国思想学术、中国典章制度、中西文化比较、儒佛道与文学艺术、历史文物与文献、书院文化、湖湘文化为学术研究方向。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然而在近代自我更新的进程中,它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传统文化在社会近代化中的尴尬遭遇同样体现在古代书院身上。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书院改学堂对中国教育以及学术文化思想,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书院千年的发展史上,有创新、改革,也有守成、衰落。历史证明,无论书院经历何种历程,千年书院,文脉永在,精神永在。今天,我们将在“知识与道义”的感召下,让传统书院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同样承担着重大任务,一定能作出特殊重要的贡献。我们决心继承与弘扬先贤的文化精神并复兴岳麓书院,为中华文化的现代重建,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原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9日“光明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