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朝理学思潮兴盛,这时也是书院的繁荣时期。其所以如此,与理学家们利用书院作为研究、传播理学的学术基地有关。北宋时期,已有一些理学家创办书院讲学,如周敦颐在江西庐山建濂溪书堂、程颐在河南伊川建伊皋书院(后名伊川书院),开始了以书院为研究理学的基地。在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相继涌现,名师鸿儒辈出,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理学学派都已形成,各学派之间、理学家之间展开了讨论、辩难等各种学术活动,这一切,都与书院有着密切的联系。理学家们纷纷创建书院并进行讲学,南宋的理学学派主要是以书院为学术、教育基地而形成的,他们之间的许多重要的学术活动都是在书院内进行的。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湛若水的心学思潮兴起,他们再次利用书院作为心学思潮的学术基地。王守仁于正德三年(1508年)被贬到贵州时形成他的心学思想,同时创办龙冈书院讲学;次年他又在贵阳书院传播自己的学说。后来,他还在江西修濂溪书院,在会稽建稽山书院,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士子纷纷从学,一时竟“流风所被,倾动朝野”。王守仁死后,其弟子更是纷纷创建书院,联立讲会,把书院建设推向高潮。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活动亦很活跃,他在40岁以后的50多年间,几乎无日不讲学、无日不授徒。史称其“平生足迹所在,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王守仁、湛若水及其弟子通过创办书院传学,推动了明代书院的繁荣。王、湛讲学最盛的嘉靖年间,亦是整个明代创建书院的顶峰时期,统治者禁毁书院的政策也没能抑制书院的发展。同样,蓬勃兴起的书院亦推动了心学思潮的发展,阳明心学能够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王门弟子遍布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亦完全是借助于书院讲学。
明清之际,为纠正王学空谈心性、误国误民之弊,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崇实的学术思潮,学者们以崇实黜虚为宗旨,强调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实学思潮中的著名思想家仍是充分利用书院为学术基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林学派的东林书院、颜李学派的漳南书院,明万历年间,顾宪成、高攀龙于无锡建东林书院,标榜务实的学风,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明史·高攀龙传》载:“初,海内学者率守王守仁,攀龙心非之,与顾宪成同讲学东林书院,以静为主,操履笃实,粹然一出于正,为一时儒者为宗。”东林书院要求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书院有一幅著名的对联,云: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所以,顾、高不仅以东林书院为基地而形成了东林学派,而且还形成了一个被称为东林党的政治集团。颜元是清初的一名学术大师,他提倡实学,重视“习行”,反对空论心性,他在家乡河北博野创建了漳南书院,分“文事”、“武备”、“经史”、“艺能”,将各种经世致用之学的内容均纳入教学。明清之际还有许多倡导实学的思想家都利用书院讲学,在书院从事学术研究。
清代乾嘉时期,注重经史考据的汉学思潮大兴。这一学术思潮在整理、研究祖国的文献资料方面有重要的贡献。他们还由治经发展出一系列专门学科,诸如小学、史学、天算、地理、音韵、金石、校勘等。汉学思潮兴起时,也往往利用书院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地。著名汉学家段玉裁主讲山西寿阳书院;号称“博极群书”、“无经不通”的钱大听主讲钟山、娄东、紫阳书院四年;兼治汉、宋之学的姚鼐也曾主讲梅花、紫阳、敬敷、钟山书院共40年。其中汉学家创办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阮元创办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诂经精舍在浙江杭州西湖孤山上,清嘉庆五年(1800年)所建,这个名称就体现着创办者的学术宗旨,即“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由阮元、王昶、孙星衍、陈寿祺等主讲,传习、研究经史、辞赋以及天文、地理、算法、兵刑等学问,并组织学生校刊《十三经注疏》等,在汉学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又于广州城北粤秀山下创学海堂,专以古经考试学生,并重视汉学研究,搜辑清代经师注疏,刊《学海堂经解》180种、1400卷。嘉庆以来,诂经精舍、学海堂成为国内汉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既培养了大量汉学研究的人才,又涌现出大量汉学学术研究成果。
宋以后,中国学术史上先后涌现出理学思潮、心学思潮、实学思潮、汉学思潮,这些思潮均和书院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各种思潮、各派学术大师均以书院为基地从事学术研究,使书院成为各种学术思潮、学术派别的大本营,从而推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书院的学术精神,主要是通过下列形式实施学术研究活动的,书院的学术精神亦体现在下列学术研究实践中。
1� 潜心著述
著述是学术研究成果的标志。学者们在书院讲学期间,往往是他们著述最丰富的时期。首先,书院导师为了给生徒讲学,总要集自己的研究心得而编写讲义、讲稿,这些讲义在后来成为重要的理学著作。以南宋理学家为例,张栻在主教岳麓书院期间,撰写了《论语解》、《孟子说》作为书院讲学的讲义,这两部讲义后来成了他的代表作。朱熹在福建创办精舍讲学时,更是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许多也是作为书院讲义,他后来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还留下了《白鹿洞书堂讲义》。他的代表作《四书集注》就是书院教学的主要讲义。吕祖谦创办丽泽书院时,编写了许多讲稿、讲义,如《丽泽论说》、《丽泽讲义》,在当时及后来均有影响。其代表作《东莱左氏博议》25卷,阐发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它也是书院的重要教材,并作为书院学生习作的范文。
其次,书院导师讲学时的记录,亦成为理学的代表作。宋明以来,理学家们都喜欢在书院讲道论学,其弟子将这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语录”之类的著作,宋明理学家盛行“语录”之类的体裁与此相关。这种自由讲道论学的形式,能引导师生双方深入地思考问题,更可以全面地反映导师们的学术思想,所以,朱熹的《朱子语类》、陆九渊的《语录》、张栻的《南轩答问》、王阳明的《传习录》和《大学问》、王艮的《心斋语录》、罗汝芳的《近溪语录》、王栋的《一庵语录》,均是理学史上十分重要的学术著作。
其三,书院大多选建于山青水秀的僻静之所,为理学家们的治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图书资料条件,他们在讲学之余,潜心研究学问,撰写学术著作,所以在书院讲学时他们的著述特别多。这些著作虽不直接是讲义,但导师们亦将它们传授给学生。南宋初年理学家胡安国于南岳碧泉书堂讲学期间,完成了其代表作《春秋传》,并和书院的弟子讲述《春秋传》中的学术思想。胡宏继承父志,继续讲学碧泉书院,他的代表作《知言》六卷,就是在书院讲学时完成的。清代许多著名的汉学家主讲书院时,利用这里的资料、时间方面的条件,撰写了大量著作。钱大昕是一位“无经不通”的汉学家,并主讲过钟山、娄东、紫阳几所书院,同时完成了许多著作,他的《二十二史考异》就是在江宁钟山书院任山长时完成的。刘熙载也是清代的一位重要学者,曾主讲上海龙门书院14年,撰述、校刊了大量著作,如《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艺概》、《昨非集》等。
其四,学生撰述的论文、著作。书院不仅仅是导师从事学术研究,学生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学术论文、著作的撰写。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谦、张栻、陆九渊的许多弟子均能撰写著作,并能提出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在清代,书院盛行考课制度,由于学术大师十分重视考课的学术价值,因而许多考课试卷本身就是水平很高的学术论文。导师把这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编成文集,刊刻出版,就成了学术著作,如阮元编辑的《诂经精舍文集》、《学海堂集》就是这种优秀的论文集。这些文集的内容包括经史、天文、地理、算学等各个方面,以后,它们的作者中许多均成为学术名家。
2� 学术论辩
学术论辩是书院重要的学术研究形式,学术论辩的状况、水平,是学术思潮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书院的学术论辩有多种形式,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第一种,理学大师之间的学术讲座,也就是前面论及的会讲。理学家们在书院讲学期间,或者是相互之间邀请访学讲学;或者是由于学术观点的分歧,彼此都感到有讨论辨析的需要,往往会举行会讲。会讲过程中,学者双方会就某些重要问题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展开辩论,辩论的结果可能是趋于一致,亦可能是各执己见,这都是学术讨论的正常现象。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张栻和朱熹会讲于岳麓书院,双方本来在中和说、太极说、知行说、仁说等方面有较大分歧,经过一个多月的辩论后,在许多主要观点上渐趋一致。所以朱熹感叹道:“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日有学问之益,至幸至幸!”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学者会讲于江西铅山鹅湖寺,三家就“为学之方”展开讨论,朱、陆学术宗旨各异,争论十分激烈。由于双方各执己见,不欢而散。这两次著名的会讲结果不同,但在理学史上均有重大影响,对推动理学研究的深入、理学思潮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