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明理学与书院精神——清华大学“卓越领导国学讲堂”
各位是在国内从事经济、社会管理工作的,大家放下繁忙的工作,到岳麓书院来接受文化熏陶,我想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我们所处的文化场所到底是什么。www.Pinwenba.com对大家来说,来到岳麓书院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当然,这段人生经历对你产生的影响有多少取决于你在这里吸取了多少东西,而且取决于今后你把吸取的这些东西怎么在你的人生中、事业中发挥作用。
我讲的题目是“宋明理学与书院精神”,我希望对书院以及它包含的学术文化、文化精神的背景作一番介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讲这个大题目,只能非常简练地抓几个要点来讲一下。
一、 书 院 是 什 么
“书院”从字义上来解释,“书”就是书本的意思;“院”就是墙垣、围墙。两个字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一堵围墙围着一堆书。这种解释非常直白,实际上正是书院的本义。
书院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书院的含义就是朝廷藏书的院子。皇帝要查阅个资料、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专门有一帮文人到书院来查书。所以,当时书院的功能很简单,但以后的书院逐渐发展,慢慢演变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术机构,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的职能。
(一)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对教育的重视是最突出的。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文字、城市和青铜器等,这些都是标志着文明出现的最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文字。现在我们考证出来的最早的文字就是商代殷墟的甲骨文。据史书记载,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学校。当时的学校有两种,一种是国学,一种是乡学。国学是指朝廷办的学校,乡学并不是我们说的乡下之学,而是指地方政府办的学校。
中国古代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政教合一的传统,但与西方的政教合一不同。在西方讲政教合一,意味着国王一定要得到教皇以及宗教组织的承认,宗教组织的权力高于王权。中国传统的“政教合一”,其中的“教”,是“教育”的“教”,而不是“宗教”的“教”。国家的政权和学校的组织一开始就是合一的,学校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机构,它从来就是国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机构的职位从来都是由官员担任的。现在像教授、博士这些职称和学衔,就是我们在翻译西方相应职务的时候,借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官职。博士是汉代中央从事经典研究的官职,教授也是古代地方从事教育的官职,他本身既是老师,又是政府官员。
(二) 书院的产生
从夏商周一直到秦汉以后(秦朝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秦不重视教育,以吏为师,而没有专门的学官),除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之外,还有一套体系是私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不纳入官学体系中的。
最早的私学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一套理念和思想,为了推广自己的主张而到处讲学,向聚集在他们周围的弟子传播自己的思想,私学就逐渐形成了。弟子们把讲学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论语》等著作。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古代的教育用两条腿走路:一套是官学,一套是私学。现在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大多是由政府办的,季先生主张当代中国应该发展私学。
官学和私学这两套教育系统在中国历史上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们各有所长。官学的长处是非常明显的:有政府的支持,有充足的经费,有固定的教所,有正规的课程和考核体系,有图书资料等各种各样的教育设备,各方面都有保障。但是官学系统也有短处,就是学术文化的创新能力差,特别是在社会变革的时候,一定会出现许多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官学不仅不能产生新的学术文化,连接受新的学术文化都比较困难,私学在这一点上往往就强于官学。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了群星璀璨的思想家,产生了那么多的学术流派、那么丰富多彩的思想?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突然出现了大量的私学,有一批人自由讲学,然后互相讨论,互相激烈争辩,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书院产生于唐代后期,最初人们往往把民间私人隐居读书或者藏书的地方称为书院,但书院此时还不具有学校的性质。到了宋代,书院正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当然宋代产生的学校性质的书院还是有其比较特殊的原因,即与印刷术的发展有关。因为汉唐以前的书都是帛书和竹简,非常笨重,成本也非常高,主要存放在官府里,一般私人是很难拥有的。自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后,印书非常快捷,而且图书的价格也非常低,一般人都可以拥有各种书籍。也正因为如此,宋代民间才出现了被称为书院的机构,也才有一批学者、教育家把自己讲学的场所称为书院。
(三) 书院的两个特点
书院从产生开始就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它继承了私学的优秀传统;二是吸收了官学的长处,并得到了官方的支持。虽然书院代表民间追求文化、重视教育、崇儒重道的精神,但是书院又不像春秋战国、魏晋时期的私学,完全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是吸收了官学的制度化长处,同时得到了官方的承认与支持。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大书院”,都跟官方有关系。这些书院在民间开办以后影响很大,引起了官方的关注,譬如岳麓书院就得到了宋真宗的关注。宋真宗认为岳麓书院办得非常好,亲自题写了“岳麓书院”的匾额。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等在创办以后影响也很大,北宋初期的几个皇帝纷纷赐书、赐田、赐匾给这些书院。中国有崇儒重教的传统,皇帝希望通过支持书院的方式来发展教育。另一方面,民间书院通过官方的支持,吸引了更多的博学之士,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书院似乎定位于官方和私学之间,一方面它和官方保持了适度的合作关系;另一个方面,它不是官学,它的主持人全部是聘请民间学问较高的学者,并不由官方任命。过去州学教授也好,国子监五经博士也好,全部是由皇帝来任命的,他们可能有很高的学问,但在学术思想上不一定能创新。
朱熹在世时,因为一些内部党争的关系,他的学说被称为“伪学”,常常受到打击,直到他去世后,他的学说才得到官方的认可。类似朱熹这样的学者,主要是在书院内自由讲学,进行学术探讨,使得书院的学术精神非常浓厚。可以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几个重大的学术思潮都和私学教育有关系。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汉代的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每个时代新兴的学术文化都与私学的教育文化体制有密切的关联。宋明理学的发展正好借助于书院。所以,书院作为一个自由讲学的场所得到了一批理学家的支持,成为理学家自由讲学、探讨学术的重要基地。
(四) 宋代书院是一个独特的机构
宋代的书院又是一个独特的机构,和春秋战国的私学、汉代的精舍、魏晋玄学家清谈的场所不太一样。私学可以是在个人家里,而书院是在一个大家都可以自由进出的公共场所里,而且这个公共场所有一定的规模,有相应的一套设备,比如讲堂斋舍、图书资料。书院里的图书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通过搜集、募捐等各种方式集中起来的。所以,书院都有书楼,这对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想象,现代的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图书馆,还能不能叫大学?书楼就是古代的大学图书馆。
书院还有一套管理制度,什么时候讲学,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考试都需要一套制度。书院还有固定的管理人员,而私学则没有管理人员,随意性很大。书院正好吸取了私学的自由讲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特殊长处,同时又吸取了官学的良好的管理体制。私学没有专门的经费,有人想做孔夫子的学生,得向他交腊肉作学费;书院有一套经济保障制度,不需要收学费。过去的书院老师有工资、学生有奖学金,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靠学田。历史上,每一所书院均有一大片田产,这片田可以收租,收取的租金就当做老师的工资、学生的奖学金和学生的生活费。田产是从哪里来的?是朝廷赐予和民间捐助的。朝廷支持书院的方式除了赐书之外就是赐田,民间有些人也会捐一些田产给书院,再加上其他途径,书院在经济上也获得了保障。所以无论从经济上、管理体制上,书院都能够非常稳定地办学。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从唐朝末年开始萌芽到北宋创建,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很快就得到了普及。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书院,可能在战乱的时候,书院会暂时停办,一旦战争结束,书院马上就发展起来。到了清代,好多官学仅成为国家组织考试的机构,真正从事教育的却是书院。书院非常普及,有数千所,从乡村到家族,到各个县、府都有,还出现了办学层次较高的书院,叫省城书院。
总之,书院成为宋、元、明、清以来的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发展的基地,影响着中国一千多年的文化、学术、教育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