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稍后,巴菲特回到父亲在奥马哈的经纪公司,向公司的客户推荐盖可保险股票。他自己投资了1万美元在这只股票上,大约相当于资金的2/3。很多投资人对于这个建议不以为然,甚至有当地的保险经纪人向巴菲特的父亲抱怨,这个盖可保险根本就是一个不给保险经纪人活路的公司。伴随着这样的挫败感,巴菲特在一年之后将持有的盖可股票卖出,赚了50%。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有买过这家公司的股票,直到1976年,相隔整整26年。
巴菲特继续胸有成竹地向他的客户推荐保险公司的股票,他以3倍市盈率(PE)买下堪萨斯城市寿险公司,还将马萨诸塞保障人寿公司纳入伯克希尔旗下,1967年他还买下了国民保障公司的控股权。在接下来的十年,国民保障公司的CEO杰克·林沃尔特教会了巴菲特保险行业的运行机制。这个经历非常难得,令巴菲特了解了保险公司的赚钱方式。这也给了巴菲特信心,虽然盖可保险公司正摇摇欲坠。
伯克希尔除了投资410万美元在盖可股票之外,还投资了1940万美元参与其可转换优先股。两年之后,伯克希尔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1980年巴菲特又增持了1900万美元的投资。自1976~1980年,伯克希尔共投资了4700万美元,购买了720万股,均价为6.67美元/股。1980年这些投资升值123%,市场价值1.05亿美元,成为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最大持股。
准则:持续的经营历史
在盖可保险这个案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巴菲特违反了他的行为准则,很明显,在1975年和1976年,盖可公司的运营成果是非连续性的。当伯恩成为盖可总裁时,他做了一系列的改变,但巴菲特说,这种改变实质上并非根本改变。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伯克希尔购买盖可的股票呢?
可以肯定的是,伯恩成功地将公司在行业内重新定位。但更重要的是,巴菲特认为,公司没有到快毁灭的地步,仅仅是受了伤,其低成本、无中介的特许经营权优势依然存在。此外,那些谨慎的驾驶者作为公司的客户依然贡献着可观的利润。在价格优势方面,盖可依旧可以击败竞争对手。
数十年来,盖可保险公司不断投资强化它的竞争优势,为股东赚取了大量利润。巴菲特认为这些原有的优势依然存在。70年代遇到的这次经营危机,没有对其特许经营权造成伤害,尽管有运营和财务方面的麻烦,但即便其净资产为零,盖可仍然值很多钱,因为它的特许经营权仍在。
准则:良好的长期前景
尽管汽车保险属于普通商业型产品,但巴菲特认为如果能保持持续的、广泛的成本优势,一个普通的企业也能赚钱。这个描述用在盖可公司上很贴切。我们也知道管理水平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变量,自伯克希尔投资入股之后,盖可保险的管理证明了其具有竞争力优势。
准则:坦诚
约翰J.伯恩在1976年接任盖可总裁之后,马上说服保监部门和同行,使他们相信如果盖可公司倒闭,对整个行业都有不利影响。他提出的拯救公司计划包括:募集新的资本金、取得再保险条款、其他保险公司分保一部分盖可的业务,以及大刀阔斧地削减成本费用。伯恩称之为“操作引导”,其目标在于使公司重返盈利轨道。
上任第一年,伯恩关闭了100个办公室,将员工由7000人减少到4000人,将保险执照的营业范围扩大到新泽西州和马萨诸塞州。伯恩告诉新泽西州的保监部门,原有保单到期后,他不打算续保这些每年消耗公司3000万美元的25万个保单。接下来,当伯恩检查客户信息时,他发现公司需要更新的这些保单价格定低了9%。他废除了允许客户自己更新信息,以延续保单的电脑系统。当盖可为保单重新定价时,40万个客户决定不再续保。总之,伯恩的行动令公司的保单持有人从27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盖可保险公司在全国的排名从1975年的第18名,下降到一年之后的第31名。尽管如此,公司在1976年亏损1.26亿美元之后,1977年完成营业收入4.63亿美元,盈利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0.586亿美元。这是伯恩上任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
毫无疑问,盖可保险戏剧性的复苏伯恩居功至伟,他坚定地控制成本的原则,使得公司持续复苏。伯恩告诉股东们,公司必须回归最初的原则,即作为一个低成本保险提供商。他的报告揭示了公司如何持续地降低成本。甚至,到了1981年,公司成为美国第七大汽车保险公司时,伯恩仍然和其他两名高管共用一个秘书。他引以为豪的是,盖可公司的每个员工管理的保单数量从以前的250个提高到378个。在这些变革的年头里,伯恩是公司伟大的驱动力。巴菲特说:伯恩就像是个养鸡场的农场主,他将鸵鸟蛋扔进母鸡舍,然后说:“嗨,这是竞争的结果!”<a id="ch12" href="#ch12-back">[12]</a>
连续数年,伯恩愉快地报告着盖可成功的进展;遇到坏情况时,他也会坦诚地向股东披露。1985年,公司出现暂时的困难,出现了承保亏损。在当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伯恩写道:好比飞机上的机长告诉他的乘客们:“坏消息是我们亏损了,好消息是我们为伟大的时刻做了准备。”<a id="ch13" href="#ch13-back">[13]</a>很快,公司重新站稳脚跟,并在下一年度重新取得了盈利的业绩。这里,更重要的是,公司赢得了对股东开诚布公的好名声。
准则:理性
年复一年,伯恩证明了盖可公司管理层的理性。上任之后,他有意控制公司的增长速度。伯恩指出,如果公司有意识地以慢一些的速度发展,则更能监控那些损失和成本,这样做比以两倍的速度发展、却财务失控更有利可图。实际上,这种可控发展持续地为盖可创造了超额的回报。另一个理性的标志是公司处理现金的态度。
自1983年起,公司用留存现金进行再投资已不合算,于是决定将现金回馈股东。从1983~1992年,盖可回购了3000万股股票(在分拆之后的基础上),减少了公司30%的普通股总股本。除了回购之外,公司提高了分红数量。1980年公司每股分红0.09美元(复权调整);到1992年,达到0.60美元,年化涨幅为21%。
准则:净资产收益率
1980年,盖可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30.8%,几乎两倍于同行业。80年代后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开始下降,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而是因为净资产增长快于盈利。因此,为了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净资产收益率,符合逻辑的做法是提高分红,以及回购股份。
准则:利润率
投资者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衡量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税前利润率是最好的测量方法之一。从1983~1992年的十年,盖可保险税前利润率非常均衡稳定,波动极小。
众所周知,盖可保险对于成本的关注一丝不苟,并且对于处理理赔的成本也密切跟踪。在此期间,盖可的成本对保费收入维持在平均15%——仅有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个低比率反映了盖可公司不需要支付给保险中介所节约的成本。
盖可公司的成本和承保损失的综合比率,被证明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从1977~1992年,行业平均指标仅仅战胜过盖可公司一次,发生在1977年。自那之后,盖可的该综合指标平均为97.1%,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十个百分点。盖可仅有两次承保亏损:一次是1985年,另一次是1992年。1992年是因为出乎意料、席卷全国的自然灾害所致,如果没有发生安德鲁飓风和其他严重的风暴,盖可的综合比率应该是93.8%。
准则:确定价值
当巴菲特开始为伯克希尔公司买入盖可保险股票时,公司正面临破产危机。但他认为盖可仍然价值连城,因为即便净资产为负,公司仍然拥有保险经营特许权。由于公司在1976年没有盈利,无法用贴现的方法推算公司的现值,但尽管公司的未来现金流具有不确定性,巴菲特仍认定公司会存活并且未来会赚钱,但是何时可以实现还是未知数,因此颇具争议。
1980年,巴菲特持有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投资本金为0.47亿美元,那年盖可的总市值是2.96亿美元,巴菲特认为公司具有极大的安全边际。1980年公司营业收入为7.05亿美元,盈利0.6亿美元。折算下来,伯克希尔持有的部分盈利为0.2亿美元。按照巴菲特的说法:“买入一个具有一流经济特性和前景光明的企业,预期0.2亿美元的盈利至少要花2亿美元。”如果想控股,需要花更多的钱。<a id="ch14" href="#ch14-back">[14]</a>
考虑到约翰·伯尔·威廉斯的贴现估值理论,巴菲特的2亿美元估值是真实可靠的。假设,盖可公司在没有新增投资的前提下,保持0.6亿美元的盈利状态,用当年美国30年期国债利率12%做贴现,公司的现值应该达到5亿美元——几乎两倍于盖可的市值。如果公司盈利的真实成长率能达到2%,或是未扣除当时通货膨胀率的15%<a id="ch15" href="#ch15-back">[15]</a>,那么盖可的现值将到达6亿美元,伯克希尔的持股价值将为2亿美元。换句话说,盖可的市值比其内在价值低一半还多。
准则:一美元前提
1980~1992年,盖可保险公司的市值从2.96亿美元增长到46亿美元,增加43亿美元。在这13年里,公司盈利17亿美元,支付红利2.80亿美元,留存14亿美元作为再投资。公司的每一美元留存都为股东创造了3.12美元的市值。这个成就表明,盖可保险公司不仅具有优秀的管理和营销利基,而且还具有善用股东资本之长。
此外,盖可保险的出类拔萃还体现在:1980年投资于公司的每一美元,到1992年升值为27.89美元。这是令人震惊的29.2%的年复利回报,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和标普500指数,这两个指标同期仅录得8.9%的年回报。
大都会/ABC公司
大都会公司出身于新闻行业,1954年,著名的记者洛厄尔·托马斯和他的业务经理弗兰克·史密斯,与几个同事一起买下了哈德逊山谷广播公司,该公司包括了纽约州奥尔巴尼市的电视台和调频广播电台。那时,后来成为大都会公司董事长的托马斯·墨菲还在另一家公司作产品经理。公司的发起人之一弗兰克·史密斯与墨菲的父亲,正好是高尔夫球的球友,他于是雇请了年轻的墨菲管理公司的电视台。
1957年公司收购了罗利·达勒姆电视台,并更名为大都会广播公司,以反映奥尔巴尼和罗利各自是其州的首府(注:奥尔巴尼是纽约州的首府,罗利是北卡罗来纳州的首府)。
1960年,墨菲雇请了丹·伯克管理奥尔巴尼的电视台,他是墨菲哈佛大学同学吉姆·伯克的兄弟,吉姆·伯克也是个非凡之人,他后来成为强生公司的董事长。丹·伯克是奥尔巴尼本地人,他留下来管理电视台,而墨菲返回纽约。1964年墨菲被任命为大都会公司总裁,自此开始,公司渐渐成为美国商界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在接下来的30年中,墨菲和伯克这对搭档共同管理公司,进行了30余起广播和出版业的并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85年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
巴菲特首次遇见墨菲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纽约,墨菲一个同学安排的一次午餐会上。开始时,墨菲对巴菲特留下深刻的印象,想邀请他加入大都会的董事会<a id="ch16" href="#ch16-back">[16]</a>。巴菲特婉拒了邀请,但是他和墨菲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很多年都保持联系。巴菲特在1977年投资了大都会公司的股票,但次年,就卖出了所持股份,没有解释原因,但是获利。
1984年12月,墨菲与ABC主席伦纳德·戈登森联系,想将两家公司合并。开始这个建议被回绝了,墨菲在1985年再次联系戈登森,因为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了新法规,允许一个公司可以拥有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数量由原来的7个提高到12个,该法案于当年4月生效。这一次,戈登森同意了,他当时已经79岁高龄,很关心继任者问题。尽管ABC公司内部有几个潜在的候选接班人,但他觉得都还不是很成熟,而墨菲和伯克这对搭档在美国媒体新闻界被认为是最佳的经理人。戈登森认为通过与大都会公司合并,公司将会保留在最强有力的优秀管理层手中。
双方谈判的时候,ABC带着收费高昂的投资银行家团队,墨菲像往常一样,只带着他最为信赖的朋友——巴菲特。两个公司的合并是电视网络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当时最大的媒体合并案例。
大都会给ABC的出价是每股121美元(包括118美元时现金,以及价值3美元的购买10%大都会股票的期权),这个价格是发表声明的前一天,ABC股票收盘价的两倍。为了这个35亿美元的交易,大都会公司需要从银行借款21亿美元,并出售那些不再允许持有的资产,例如有线资产,给华盛顿邮报公司,出售重叠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大约获得9亿美元。最后的5亿美元来自巴菲特,他同意伯克希尔公司认购大都会公司以172.50美元发售的新股,共300万股。墨菲此时再次邀请他的好朋友加入董事会,这次,巴菲特同意了。
准则:简单易懂
在参与华盛顿邮报董事会超过十年之久后,巴菲特懂得了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的业务运作。巴菲特在这方面的知识增长还来源于1978年和1984年伯克希尔曾经购买过ABC的股票。
准则:持续的经营历史
无论是大都会公司,还是ABC公司,都有超过30年盈利的良好的经营历史。ABC公司从1975年到1984年,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17%,净资产负债率为21%。大都会公司在合并之前的十年,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19%,净资产负债率为20%。
准则:良好的长期前景
广播电视网络类公司长期享有超越平均的经济成果,基于很多和报纸行业一样的原因,它们拥有巨大的商誉。一旦广播电视塔建成,后续资本和人力的投入需求极小,并且没有存货。电影、节目等都可以先播放着,等收了广告费之后再结算给制作企业。这样,一般说来,广播公司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以及产生超出需求的大量现金。
广播网络类的公司最大的风险,包括政府管制、科技的变化,以及切换的广告投放费用。政府有可能拒绝公司牌照到期后的重新申请,当然这很少发生。在1985年的时候,有线的影响很小,尽管一些观众喜欢看有线电视,但绝大多数观众依然倾向于网络电视。整个80年代,针对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的消费者的广告费用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为了能接触到大规模的观众,广告商们仍然依赖广播电视网络。巴菲特认为广播网络商以及出版商的经济状况高于平均水平,至少在1985年看,它们的前景非常光明。
准则:确定价值
伯克希尔投资大都会公司5.17亿美元,是当时巴菲特做过的所有投资中最大的单笔投资,他当时是如何确定大都会和ABC公司合并后的价值的值得探讨。墨菲出售新公司300万的股份给巴菲特,每股172.50美元。但我们知道价格和价值是两回事,正如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巴菲特的行为,只有当价格对于公司内在价值有明显的安全边际之时,他才会出手。然而,在买入大都会/ABC公司时,巴菲特承认有所妥协。
如果我们用10%的贴现率(这是1985年时美国30年国债的利率水平)去乘172.50美元,然后在乘以1600万股股份(当时大都会总股本1300万股,加上给巴菲特的300万股),那么,这个公司的现值要求公司具有2.76亿美元的盈利能力。
1984年,大都会公司的盈利在去除折旧和摊销之后是1.22亿美元,ABC公司在去除折旧和摊销之后是3.2亿美元,两个相加是4.42亿美元。但两公司合并后,债务沉重,墨菲借了21亿美元,每年需支付利息2.2亿美元。这样,新公司的盈利大约只有2亿美元。
额外的考量因素还有,墨菲在削减成本、提高现金流方面名声在外。大都会公司的运营利润率为29%,ABC公司是11%。如果墨菲能将ABC公司的运营利润率提高1/3到15%,那么公司每年将多增收益1.25亿美元,合并后的新公司盈利将是3.25亿美元。一个具有1600万股本、盈利3.25亿美元的公司以10%的贴现率计算应该每股值203美元——距离巴菲特的买入成本172.50美元有15%的安全边际。巴菲特惬意地说:“这笔交易,格雷厄姆也会鼓掌叫好的。”他指的是他的导师本·格雷厄姆。<a id="ch17" href="#ch17-back">[17]</a>
如果我们再做一些假设,巴菲特的安全边际还能扩大。巴菲特说传统智慧认为,报纸、杂志、电视台能够每年提价6%——不需要额外的资本投入<a id="ch18" href="#ch18-back">[18]</a>。他解释道,原因在于资本支付与折旧率相当,运作资本的需要很少。因此,收入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利润。这意味着,媒体所有者拥有了一台不需要增添更多资本,在可见的未来,却能以6%的速度永续增长的年金机器。与此相对应的例子是,一家公司需要不断增添新投资才能发展。
如果你拥有一个媒体公司,每年赚100万美元,预计年增长率为6%,这个公司约价值2500万美元(计算公式是:100万美元÷(10%的无风险利率-6%的增长率))。另外一个公司每年也赚100万美元,但没有新资金投入的话,增长率为0,它将仅值1000万美元(计算公式是:100万美元÷10%)。
如果我们将上述公式代入大都会公司案例中使用,公司的估值将从203美元/股,提高到507美元,这意味着巴菲特支付的172.50美元具有了66%的安全边际。但是在这个假设中有了太多的“如果”。墨菲能将大都会公司的部分资产卖出9亿美元的价钱吗?(实际上,卖了12亿美元。)他能改善ABC的运营利润率吗?他能持续增加广告收入吗?
巴菲特能在大都会公司投资中,获得显著安全边际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大都会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多年。墨菲和伯克这对绝佳拍档干得不错,而公司股价也对此有所反映。当年盖可保险公司遇到暂时的经营困难,导致股价大跌,巴菲特可以便宜买入,这样的机会没有在大都会股票上重演。而且,股市的大势也在持续上升,似乎也不给予配合。因为巴菲特这次涉及的是二级市场的交易,新股股价需接近大都会股票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
尽管需要接受股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巴菲特还是对这些股票价格的迅速上升感到满意。1985年3月15日,星期五,大都会的股价是176美元/股,3月18日周一下午,公司宣布了合并ABC的新闻。次日收盘,股价达到202.75美元。四天时间,股价升26美元,上升15%。巴菲特获利9000万美元,而新股认购的交易要到1986年的1月才完成。
巴菲特在购买大都会时的安全边际大大小于其他投资案例,为什么他会这么做?答案是汤姆·墨菲。如果不是因为有墨菲,巴菲特承认他不会投资大都会,墨菲就是巴菲特的安全边际。大都会/ABC公司是家卓越的企业,是吸引巴菲特的企业类型,墨菲也有其特殊之处,约翰·伯恩曾说:“沃伦崇敬汤姆·墨菲,与他合伙一起做事本身就是一件很具吸引力的事。”<a id="ch19" href="#ch19-back">[19]</a>
大都会的管理方式是去中心化,墨菲和伯克尽可能雇请最好的工作人员,然后让他们独当一面,所有的决策都自主做出。伯克在与墨菲合作的早期发现这一规律,当年伯克管理阿尔伯尼电视台时,每周将最新的情况报告给墨菲,但墨菲从来不回复,后来,墨菲对伯克说:“我不会来阿尔伯尼,除非你邀请我,或你被开除了。”<a id="ch20" href="#ch20-back">[20]</a>墨菲和伯克为旗下每一个公司做出预算,并每个季度进行监控,除了这两点,管理层像经营自己的企业一样。墨菲曾说:“我们对他们寄予厚望。”<a id="ch21" href="#ch21-back">[21]</a>
大都会的管理层被寄予厚望的第一要务是控制成本,如果他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墨菲就会亲自出马。大都会合并ABC公司时,墨菲控制成本的天分实在是太必要了。广播电视网络业通常看重的是传播的渗透率,而不是利润。他们考虑如何提高渗透率,而不是考虑成本。在墨菲接手之后,这种心态戛然而止。在ABC精心挑选的成员们的帮助下,墨菲重新制定了工资、津贴和费用标准。在支付了慷慨的遣散费之后,解雇了1500名员工。ABC公司供公司高层使用的餐厅和专用电梯被关闭了。墨菲首次访问公司时乘坐的豪华轿车也被处理了,他再去公司时,坐的是出租车。
这样的成本意识贯穿于大都会公司,公司在费城名列第一的电视台——WPVI,雇员有100人,相比之下,同城的CBS有150人。在墨菲来ABC之前,公司由60人管理5个电视台,在合并之后不久,6个人可以管理8个台。在纽约的WABC-TV,雇佣600人管理,产生30%的税前利润;在墨菲重新配置了人员之后,仅雇用400人,产生的税前利润超过50%。一旦成本危机解除,墨菲就交给伯克进行日常管理,他则专注于收购和股东资产。
准则:抗拒惯性驱使
广播电视网络行业的基本状况,保证了大都会公司能产生充足的现金流,行业的基本经济特征,加上墨菲的控制成本的偏好,意味着大都会公司产生的现金流极为可观。从1988年到1992年,大都会公司产生了23亿美元可支配现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管理者会无法抗拒花钱的诱惑,会去收购新业务、扩张公司的版图。墨菲也买了很少的一些新业务。1990年,他花了6100万美元进行了小型收购。他说,在整个市场上绝大多数传媒企业的价格过高。
收购兼并是大都会公司非常重要的成长方式。墨菲一直在留心市场上是否有合适的传媒行业资产出售,但他始终坚守着“拒付高价”的纪律。拥有巨额现金的大都会公司可以轻而易举地吞下任何公司,但就像《商业周刊》杂志报道的那样:“墨菲有时会等待数年,直到合适的收购对象出现,他从来不会因为手中拥有资源而随意浪费这种资源。”<a id="ch22" href="#ch22-back">[22]</a>
墨菲和伯克意识到,传媒行业是有周期性的,如果使用财务杠杆进行不恰当的收购,股东的风险将无法接受。伯克说:“墨菲从不感情用事。”<a id="ch23" href="#ch23-back">[23]</a>
一家公司赚取的现金多于再投资的需要时,可以收购成长型企业、偿还债务和分红回馈股东。因为墨菲不愿冒高价收购企业的风险,他选择偿还债务和回购股票。1986年,在收购ABC之后,大都会公司总的长期负债是18亿美元,净资产负债率是48.6%。1986年年底,公司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大约为1600万美元。到1992年,长期债务降到9.64亿美元,净资产负债率降到20%,同时,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上升到12亿美元。这意味着公司几乎没有负债。
墨菲通过减少负债的形式,大大改善了大都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减少了公司风险。他的下一步是提升公司价值。
准则:一美元前提
1985~1992年,大都会/ABC公司的市值从29亿美元增长到83亿美元,在此期间,公司保留了27亿美元的盈余,因此,每一美元的留存创造了2.01美元的市值。考虑到公司挺过了1990~1991年经济周期的萧条期,以及有线电视网的出现造成其内在价值的降低,这个成就尤其值得一提。伯克希尔在大都会的投资从5.17亿美元升值为15亿美元,折合年复利回报14.5%,这个表现优于投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超过标普500指数的表现。
准则:理性
1988年大都会公司宣布将回购公司不多于200万股股票,相当于11%的总股本。1989年,公司支付2.33亿美元回购52.3万股,均价445美元/股,7.3倍于公司运营现金流,相对于同业公司的股价是10~12倍的现金流。第二年,公司回购92.6万股,均价为477美元,7.6倍于运营现金流。1992年,公司继续回购股份,以均价434美元回购27万股,8.2倍于现金流。墨菲重申,购买自家公司的代价较购买行业内其他公司为优。1988~1992年,大都会公司一共投资8.66亿美元,回购195.3万股。
1993年11月,公司宣布以荷兰式拍卖方式回购最多200万股,价格在每股590~630美元。伯克希尔以持有的300万股中的100万股参与了此次拍卖。这次行动引发了广泛的投机活动。是公司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吗?巴菲特出售1/3持股是因为不再看好公司吗?大都会最终回购了110万股——其中100万股来自伯克希尔——均价为630美元/股。巴菲特收回了6.3亿美元,并且没有造成公司股价的大幅波动,仍旧是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13%的股权。
多年以来,巴菲特观察过无数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大都会公司是在国内公众公司中最好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在他买入公司时,他就将未来11年的投票权交给了墨菲和伯克,条件是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位仍然继续管理该公司。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你体会巴菲特对他们的高度信任,请看他曾说过的:“墨菲和伯克不仅是优秀的管理人,而且是人们愿意将女儿出嫁的好对象。”<a id="ch24" href="#ch24-back">[24]</a>
可口可乐公司
1988年秋天,可口可乐总裁唐纳德·基奥发现有人在巨量买入公司的股票。经历了1987年股市崩盘,可口可乐的股价较之崩盘前的高价低25%。但股价已经触及地板价,因为“一些神秘的买家通过大宗交易吃货。”当基奥发现所有这些买单均来自中西部的经纪商时,他突然想到了他的朋友沃伦·巴菲特,并决定打个电话给他。
“你好,沃伦,”基奥开始说,“你不是恰好正在买入可口可乐吧?”巴菲特顿了一下,然后说:“巧得很,我正在买入。但是如果你能在我发表声明之前保持沉默,我将非常感激。”<a id="ch25" href="#ch25-back">[25]</a>如果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的消息走漏,人们将会蜂拥而进,最终推高股价,那伯克希尔的入货目标就可能无法完成。
1989年春天,伯克希尔的股东们获悉巴菲特动用10.2亿美元购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占到可口可乐公司股本的7%,也是伯克希尔投资组合的三分之一。这是时至今日,伯克希尔最大的单笔投资,令华尔街都挠头。对这家卖汽水的百年老店,巴菲特的出价是5倍市净率和超过15倍的市盈率,均较市场有溢价。奥马哈的先知到底看到了什么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