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哈格斯特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个糟糕的心理习惯,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加入而加剧,例如基于非常短线的股价表现。巴菲特说,糟糕的是大家不但基于错误的情况(股价)做决策,而且,每时每秒盯着股价,炒来炒去。
这种基于短期股价表现决策的双重愚昧,是一种有缺陷的思考方式,它表现在各个层面,它迫使一些人每天查看股价,甚至每时每刻。这也是那些管理亿万资金的机构投资者,随时动手买进卖出的原因。基金经理们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搅动股票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令人惊讶的是,每当股市摇摇欲坠的时候,正是这些基金经理们嚷嚷着让客户保持冷静。他们会发出安慰信,颂扬坚持到底的美德。但为何他们自己言行不一?
观察这种矛盾现象非常容易,因为基金的消息被财经新闻大量报道和监督。因为有这么多的消息可考,有这么多的共同基金我们熟悉又明白,我相信从基金的行为表现上,就可以看出基于股价来评判成功与否是多么愚蠢了。
财经作家约瑟夫·诺塞拉指出了基金经理们的言行不一,他们在教育投资人时美其名曰“买进并持有”,而自己干的却是“买了又卖、卖了又买”的行径。为了佐证其观察结果,他引用晨星公司的唐·菲利普斯的话说:“基金行业自己的行为与他们告知投资人的,简直就是两码事。”<a id="ch44" href="#ch44-back">[44]</a>
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如果投资人被教育“买进并持有”,为何基金经理们却疯狂地进行短线交易?诺塞拉的答案是:“原因在于基金行业内在的压力,令基金经理们无法不关注短线的业绩表现。”<a id="ch45" href="#ch45-back">[45]</a>为什么?因为整个基金业已经完全变成了以短期业绩表现来衡量的、毫无意义的短线游戏。
今天,基金经理们迫于短线吸引眼球的要求,而不断注重于当下的数字,这些数字赢得了关注,每三个月,像《华尔街日报》、《巴伦》这样的财经报刊就会刊出季度最佳基金排行,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表现最佳的基金,在电视、报纸上得到财经评论员的赞誉,到处张贴沾沾自喜的推销广告,吸引新资金蜂拥而入。那些等着看谁是季度冠军的投资人,看到热门选手便会扑上来。的确,每季度表现排行榜,可以将那些天才投资经理与平庸者区分开来。
以短期股价衡量表现不但在基金业很明显,而且在整个投资行业也是占据主流的思维方式。我们已经不再以长期的表现,来衡量一个投资经理的水平了,甚至那些自己投资的散户们也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我们成为市场机器的奴隶,而这肯定会导致糟糕的结果,陷入恶性循环,没有出路。
但正如我们已经学过的,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投资表现,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发现一种更好的衡量方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多年以来证明能够提供超越平均回报的策略,恰恰与我们判断的方式格格不入。
198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US信托的投资经理V·尤金·谢安在巴菲特著名的那篇《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家》之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短期表现与价值真的水火不容吗?》他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想问的:基于短期的表现,判断投资管理人的能力到底是否合适?
谢安指出,除了巴菲特之外,很多被巴菲特描述为毋庸置疑的能力超群的超级投资家,都经历过短期落后的局面。以投资界的龟兔赛跑为喻,谢安说:“这是生活中的另一种讽刺现象,人们希望能以短期交易方式迅速赚到钱,又希望同时能得到长期交易的低成本。而那些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家们不是这样。”<a id="ch46" href="#ch46-back">[46]</a>在今天的投资基金业,已经没有什么人重视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家们,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巴菲特部落的超级投资家身上。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管理切斯特基金18年,其中1/3的时间是跑输大盘的。他在头三年落后于大盘18个百分点。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红杉基金,在有记录的期间,红杉曾落后大盘37%。像凯恩斯一样,鲁安也经历了艰难时刻,他说:“我们已经定期地成了倒数第一,自从懵懵懂懂地在70年代中期起步,我们已经连续四年承受这跑输标普500指数的痛苦。”到1974年年底,红杉落后于市场已经高达36%。“我们藏在桌子下面,不敢接电话,我们也想知道风暴何时会过去。”<a id="ch47" href="#ch47-back">[47]</a>当然,风暴最终过去了,在成立七周年之际,红杉基金累计回报率为220%,同期标普500指数的表现是60%。在历经折磨与忍耐之后,红杉赢了,鲁安赢了!
甚至公认的智者查理·芒格也无法避免集中投资带来的无可避免的磕磕碰碰。有14年的时间,芒格的投资表现落后大盘36个百分点。像其他集中投资法的运用者一样,他遭遇了一系列的短期坏运气。从1972年到1974年,芒格落后于市场37个百分点。卢·辛普森曾有17年的投资记录落后市场24个百分点,他最糟糕的一年落后于市场15个百分点。
顺便说一句,在我们的统计实验分析中,那3000个集中投资组合呈现出同样的趋势。那些以十年计战胜市场的808个组合,如果以三年、四年、五年或六年计,则有95%将遭受落后于大盘的打击。
看了这些历史记录,想想如果凯恩斯、芒格、鲁安或辛普森在今天的环境中出任基金经理,以年度表现作为能力衡量标准,估计这些超级投资家们很快就被炒鱿鱼了。
然而,如果一个集中投资者可能短期表现不佳,又不适用以股价作为判断标准,那么我们如何评价一个优秀的投资管理人短期业绩不佳,甚至连续三年遭遇滑铁卢呢?或者反过来,如何判断,一个看上去水平不高的基金经理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集中型投资家呢?
我们能够想象巴菲特所说的,从他那里,事情的原委很清晰。我们必须放弃以短期股价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必须突破自我,打破那些短线判断而适得其反的习惯。
但是,如果不以股价作为衡量手段,那么以什么来衡量呢?“没有!”似乎不是个好答案。甚至“买进并持有”的策略也不推荐你就是闭上眼睛这么简单。我们必须发现另一个衡量表现的标杆。幸运的是,答案有一个,巴菲特用它来判断自己的表现,以及他的伯克希尔公司旗下各个公司的表现。
巴菲特曾经说:他“不会在意股市是否关闭一年或两年。毕竟,它每个周末都闭市,这对我没有什么影响”。<a id="ch48" href="#ch48-back">[48]</a>他说,“一个活跃的股市的存在是有用的,因为它经常会提供令人垂涎的机会,但这并非绝对必要的。”<a id="ch49" href="#ch49-back">[49]</a>
为了完整地了解这段论述,你需要仔细地思考巴菲特接下来说的话:“即便我们持有的股票在较长的时间里被停牌,我们也不会在意,因为伯克希尔旗下的很多公司都不是上市公司,也根本没有挂牌价。但最终,我们的财务状况取决于这些企业的命运,无论是拥有部分股份(指股票),还是拥有全部股份(指全资子公司)。”<a id="ch50" href="#ch50-back">[50]</a>
如果你全资拥有一家公司(没有上市),没有每天的交易价格去衡量其优劣,你如何判断投资成果?你很可能用一些指标去判断,例如净利润增长、资本回报率的提高,或是利润率的改善,你可能简单地以企业自身运营情况来说明是否提高或是降低了价值。
在巴菲特的心中,衡量一个上市公司的试金石没有不同,“对于我们持有的股票,芒格和我喜欢让它们以自己的运营结果说话,而我们不需要每天、甚至每年的市场牌价(指股价)告诉我们投资是否成功。在一段时期里,市场或许会忽视企业本身的价值,但最终会反映其真实价值。”<a id="ch51" href="#ch51-back">[51]</a>
但我们如果选择了对的公司,市场会奖励我们吗?在一个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及其股价之间,是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如果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时间段,答案是“Yes”。
当我们用那12000个公司作为案例的统计实验结果,去验证股价与盈利之间的关联关系时,我们发现时间越长,越是正相关。当持股为3年时,股价与运营利润之间的相关程度为0.131~0.360(0.360的相关度,意思是36%的股价变动可以用利润变动解释。)当持股期为5年时,相关度为0.374~0.599。当持股期为10年时,二者之间的相关度为0.593~0.695。
这证实了巴菲特的观点,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一个公司的股价终将反映其本身的实际价值。但巴菲特同时指出,这种从公司盈利到股价之间的传递过程并非“匀速”,且“不可预知”。尽管盈利与股价之间,长期而言越来越强,但并非总是完全一致。巴菲特说:“尽管长期而言,企业价值与市场股价之间趋于一致,但在特定的时间段,这种相应关系依然会扭曲。”<a id="ch52" href="#ch52-back">[52]</a>本·格雷厄姆提出过同样的观点:“短期而言,股市是台投票机;而长期而言,股市是台称重机。”<a id="ch53" href="#ch53-back">[53]</a>
多元化的衡量标杆
很明显,巴菲特从不急于让市场对于自己认为的真理进行肯定。他说:“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一个令人满意的速率在提升,公司被股市认可的速度并不重要。甚至,实际上,这种迟来的认可还有好处,它能提供更多可以折扣价买入的机会。”<a id="ch54" href="#ch54-back">[54]</a>
为了帮助股东们正确了解伯克希尔公司大量持有的股票投资,巴菲特使用了一个词——“透视盈利”。伯克希尔的透视盈利组成包括:它旗下各类企业的运营利润;它大量持有股票的企业的留存利润;以及如果留存盈余已经实际支付,公司必须支付的税费。
“透视盈利”这个概念本来是为伯克希尔的股东们设计的,但它也可以被视为集中投资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使用它可以说明其组合的价值,尤其在股价表现脱离其基本面的时候。巴菲特说:“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投资组合(就像一个企业),这个组合能给投资人提供最高的透视盈利,从现在开始持续时间十年或更久。”<a id="ch55" href="#ch55-back">[55]</a>
根据巴菲特的经历,自1965年(巴菲特实际主持伯克希尔的那年)以来,公司透视盈利的成长速率与其证券的市值几乎相同。然而,这两者并非完全同步行动。在很多情况下,盈利率先于股价反应;但有时候,也会反过来。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期而言是一致的。巴菲特说:“这种方法能促使投资者着眼于长远企业前景,而不是短期的市场起伏。这种远见有利于改善结果。”<a id="ch56" href="#ch56-back">[56]</a>
每当巴菲特考虑一项新投资时,他会将这个新项目与已经持有的投资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更好。已经持有的投资是进行新投资或购并的一个衡量标杆。芒格评价道:“巴菲特所说的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有借鉴意义,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正应该作为你的衡量指标。”接下来的一步是最为重要的,也是被广泛忽视的秘密,而它可以提高你的组合的价值。“如果一个新的投资对象没有比你已拥有的更好,那么,它就没有达到你的门槛。仅仅这一条会将你所见到的99%的投资对象淘汰掉。”<a id="ch57" href="#ch57-back">[57]</a>
你已经持有的投资就是你的衡量标杆,就是你进行新投资的基准。你可以对自己的基准进行几项定义:透视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安全边际,诸如之类。当你买进或卖出时,实际上是在提升或降低你的组合的价值标杆。对于那些着眼于长期,并且相信价格终将反映价值的投资经理人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发现并提升投资组合的价值标杆。
退一步思考,标普500指数是个衡量标杆,它由500家公司组成,每一家都有其自身的基本面。如果想超越标普500指数的表现,也就是提高这个基准,我们必须使自己投资组合里的公司具有超越指数公司的素质。
巴菲特说:“举个例子,如果我的选择对象仅仅局限于奥马哈,我首先会试着评估每家公司的长期前景。其次,评估这些公司的管理人素质。再次,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最佳的公司。可以肯定地说,我不会平均地对于奥马哈的每一家公司持有同样的数量。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伯克希尔公司在股市上不这么做呢?发现一个伟大的企业和杰出的管理层是如此不易,为什么我们要放弃已被证明的产品呢?我们的座右铭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成功,就不要浅尝辄止。”<a id="ch58" href="#ch58-back">[58]</a>
集中投资是长期投资的重要方法,如果你问巴菲特他理想的持股期限是多久?他会回答:“永远!”只要这家公司还能不断产生超越平均的经济效益,以及公司管理层能理性地配置公司盈利。他说:“以静制动令我们成为智慧的行动者。无论美联储是否调整利率,或华尔街如何预测市场,我们以及公司管理层,都不会因此而热衷于卖出旗下全资拥有的能下金蛋的企业。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急于出售手中的股票呢?”<a id="ch59" href="#ch59-back">[59]</a>
当然,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家糟糕的企业,就必须切换了。否则,你需要持有这家状态欠佳的企业很久。但是,如果你拥有一家杰出的企业,你恐怕根本就不想卖掉它。
而“持有不卖”这种看似懒惰的行为,对于投资经理而言似乎很古怪,因为他们习惯了天天买进、卖出。“持有不卖”除了确定超越平均的增长率之外,还有其他两个很重要的益处:它能减少交易费用和提高税后收益,其中任何一项都极具价值,两个合起来更是好处多多。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基金研究公司——晨星公司在回顾总结3650个共同基金的数据之后,发现低换手率相对于高换手率的基金具有更高的回报。以十年为基准,那些换手率低于20%的基金比那些换手率高于100%的基金回报率高出14个百分点。
这些很明显的道理却很容易被忽视掉,那些高换手率的基金导致交易费用居高不下,而这会拖低净回报。
除了那些非税务的基金账户,税费是投资者面临的最大成本,比交易成本还要高,也经常比基金的管理费用还高。实际上,税费成本是这么多基金表现糟糕的主要原因之一。知名的《投资组合管理》杂志刊登了《你的阿尔法足够覆盖税费吗?》一文,它的作者是基金经理罗伯特·杰弗里和罗伯特·阿诺特,根据他们的说法:“税费是投资基金的最大成本,这实在是个坏消息。但好消息是,有些投资策略可以将税费成本减少到最低。”<a id="ch60" href="#ch60-back">[60]</a>
简而言之,涉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通常会被视而不见:未实现收益的巨大价值。如果一只股票股价上升但并未被卖出,上升的部分即未实现收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账面利润。这些未实现收益直到股票卖出,也就是兑现后才需要报税。如果你一直持有不卖出,你的投资就可以取得更为强劲的复利增长。
现实中,投资者经常低估或忽视这种未实现收益的巨大价值,而巴菲特将其称为“来自财政部的无息贷款”。为了阐明这一点,巴菲特举了一个例子,设想一下,你投资了1美元,股价每年翻一番。如果你在第一年年底卖出,得到2美元,其中1美元是本金,假设你的税率为33%,你会有0.66美元的净收益。然后你将1.66美元进行再投资,第二年又翻一番。如此每年反复,你的投资每年翻一番,年底卖出,缴税,再投资,那么在第20年的年底,在缴税13000美元之后,净收益为25200美元。相反,如果你投资1美元,每年翻一番,你一直持有不卖出,直到第20年年末卖出,在缴税约356000美元之后,净收益为692000美元。
杰弗里和阿诺特的研究表明,为了获得更高的税后回报率,投资者需要控制他们平均的年度换手率在0~20%之间。什么样的策略可以让投资者降低换手率呢?一种可能是低换手率的指数基金。另一种是集中投资策略。他说:“这听起来像是婚前辅导,换句话说,是试图构建一个你能长期与之共存的投资组合。”<a id="ch61" href="#ch61-back">[61]</a>
在我们结束本章之前,认真地思考一下集中投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非常重要。
·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以及总是)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
·准备好勤奋地研究你所投资的公司,以及它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
·如果你没有做好五年(十年更好)的时间准备,不要开始你的集中投资。
·做集中投资时不要使用财务杠杆。一个没有财务杠杆的投资组合可帮助你更快地达到目标。记住,在股市大跌时,一个意外的要求追加保证金的电话,会毁掉你精心设计的完美计划。
·成为一个集中投资者需要适当的性格及人格特质。
作为集中投资者,你的目标是达到一个超越华尔街的水平,你需要更加了解所投资的企业。你或许会说:这不可能!但想一想华尔街所推崇的东西,超越它或许并不是那么难。华尔街推崇短期业绩表现,一个季度又一个季度。企业主则与此相反,他们更关心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如果你愿意花更多精力与时间,去研究自己持有股票的企业,你会比一般投资人对于企业有更深的理解,由此你也将获得更多的优势。
一些投资人宁愿叫嚷着“股市发生了什么”,也不愿安静地读一份公司年报。与其参与那些讨论股市趋势或利率变化的鸡尾酒会,还不如花30分钟时间读一读公司最近的公告。
看起来是不是需要做的太多了?它实际上比你想的容易,你不需要精通电脑,不需要阅读两英寸厚的投资银行的解码手册,不需要具备MBA水平去研究价值问题,也能从集中投资法中获益。在这条道路上,给一个企业估值、用折扣价格购买,这些不需要你懂得那些高科技的东西就能做到。
巴菲特说:“你不必成为一个火箭专家,投资并不是一个IQ160的人击败一个IQ130的人的游戏。相对于大脑的容量而言,保持头脑的清醒更为重要。”<a id="ch62" href="#ch62-back">[62]</a>改变你投资的方法,改变你与股市的互动方式,将使你的情绪和心理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即使你完全接受有关集中投资法的数学争议,即使你见到其他非常聪明的投资者使用集中投资法取得了成功,你仍然会对情绪这个问题感到困扰。
关键在于控制情绪,如果你懂一些基本的心理学,这个问题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在下一章里,我们看看巴菲特是如何做的。
<a id="ch1-back" href="#ch1">[1]</a> Conversation with Warren Buffett,August 1994.
<a id="ch2-back" href="#ch2">[2]</a> Dan Callaghan,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Morningstar Mutual Funds.
<a id="ch3-back" href="#ch3">[3]</a> 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Report,19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