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川乱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人轻轻将画框包进黑布巾。这一刹那,不知是否错觉,我似乎看见贴画上的人偶脸庞微微一歪,唇角有些害羞地向我送上致意的微笑。老人不再开口,我也沉默不语。火车依然叩咚叩咚地发出沉重的声响,驶过黑暗。
约莫十分钟后,车轮声放慢,窗外逐渐出现两三盏灯火,火车在不知何处的山间小站停下。只有一名车站人员孤零零地伫立在月台上。
“那么,我先告辞。我要在这儿的亲戚家住上一晚。”
老人抱起画框包袱,留下这句道别的话语,走出车厢。我望向窗外,老人细长的背影(那与贴画中的老人是多么相似啊)在简陋的栅栏处将车票递给站员后,像融入黑暗似的消失不见了。
(《带着贴画旅行的人》发表于一九二九年)
注 释
<a id="jz_1_213" href="#jzyy_1_213">[1]</a> 鱼津是位于富山县东北部沿岸的水产工业都市,以海市蜃楼闻名,尢其四到五月份期间经常可见。乱步对透镜造成的奇妙现象极感兴趣,会受海市蜃楼现象吸引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似乎未曾有幸亲眼目睹。
<a id="jz_1_214" href="#jzyy_1_214">[2]</a> 中国古代相信海市蜃楼是大蛤蜊吐出的气息形成的,这里指的是表现这类题材的图画。
<a id="jz_1_215" href="#jzyy_1_215">[3]</a> 当时的火车像现在的飞机一样,分为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叫做一等、二等、三等车厢。一等车为贵族、公司社长、将军等上流阶级,二等车为公司干部及将校等中流阶级,三等车为一般庶民乘坐。
<a id="jz_2_215" href="#jzyy_2_215">[4]</a> 位于新澙富山县境西颈城郡青海町市振到青海车站的一段险峻的断岸,正确名称是“亲不知子不知”。北陆本线的亲不知站,西侧市振是亲不知,东侧则为子不知。
<a id="jz_1_216" href="#jzyy_1_216">[5]</a> 正式称呼为军掌补,负责准备卧铺、打电报等事务。车掌制度延续到昭和五十一年(1975)为止。
<a id="jz_1_218" href="#jzyy_1_218">[6]</a> 源自室町末期的日本建筑风格,至今仍影响和式建筑。
<a id="jz_2_218" href="#jzyy_2_218">[7]</a> 供奉在神社里的画牌,为了祈愿或还愿设置。
<a id="jz_3_218" href="#jzyy_3_218">[8]</a> 染着绯红斑点的布料。
<a id="jz_4_218" href="#jzyy_4_218">[9]</a> 岛田发型的变形,差异在于发髻中央还绑着一块花布。
<a id="jz_1_222" href="#jzyy_1_222">[10]</a> 正式名称为凌云阁。明治二十三年,由威廉·巴尔顿设计建造的景观设施。在关东大地震中被毁,遭到陆军工兵队强拆前,一直都是浅草名胜。
<a id="jz_1_223" href="#jzyy_1_223">[11]</a> 威廉·基宁蒙多·巴尔顿(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1856—1899),英国卫生技师。明治二十年受内务省召请来日整顿下水道,亦兼任帝国大学教授。文中说他是意大利技师是错误的。后来巴尔顿担任台湾总督府顾问,明治三十二年病逝东京。他还是柯南·道尔幼时的玩伴。
<a id="jz_2_223" href="#jzyy_2_223">[12]</a> 指松井源水的杂技式陀螺表演。松井源水共传了十七代,自第四代起便以浅草为据点,善用陀螺表演吸引围观的人群,出售药物。
<a id="jz_3_223" href="#jzyy_3_223">[13]</a> 明治十年左右,在浅草奥山和横滨展出的迷宫,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八阵卧龙道。“八阵”是中国自古传下的八种阵形,“隐杉”是用杉树篱笆圈围而成的迷宫。关东地区的人习惯用此名称呼迷宫。
<a id="jz_1_224" href="#jzyy_1_224">[14]</a> 在马路上铺设铁轨,用马牵引客车的公共交通设施,也称铁道马车,日本的马车铁道始于明治十五年,位于新桥至日本桥路段。后来各地都有设置,明治三十六年,东京的铁道马车被电车取代。
<a id="jz_1_228" href="#jzyy_1_228">[15]</a> 天和二年(1682)的火灾时,阿七到驹込的正仙寺避难,与寺院侍童生田庄之助(亦有吉三、吉三郎等说法)坠入爱河。回家后,阿七心想只要发生火灾,就能与庄之助再会,加上受吉祥寺门前的混混吉三郎教唆,铤而纵火。据说后来阿七被捕,并处以火刑。此事后来成为净瑠璃、歌舞伎等喜剧的题材,十分有名。
<a id="jz_2_228" href="#jzyy_2_228">[16]</a> 兼具装饰及广告功能的煤气灯。始于明治十年,东京银座尾张町显示日日新闻社名的煤气灯,吉原的妓楼等也有类似的装置。虽无法上色,但火焰会在灯罩内闪烁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