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迪·穆萨伊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关于假新闻的真相
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的时候,关于抗流感疫苗是否有风险的质疑之声也在传播。瑞士科学家马塞尔·萨拉特(Marcel Salathé)为此收集了推特上近50万条消息。他发现那些强调疫苗有风险的消息,主要在本来就反对疫苗的人群中传播,反之亦然。两大阵营各自传播与自己固有判断一致的消息,并不断巩固自己的看法,这样传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对立情绪愈演愈烈。
病毒就是病毒,可信息就不一定真的是信息了。信息可能含糊其词,夸大变形,有些甚至根本就是编造的。真相跟假新闻的传播方式一样吗?美国著名作家、《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马克·吐温有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真相还在穿鞋的工夫,谣言已经走遍天下了。”事实上马克·吐温从没说过这句名言。多么讽刺啊!
但是病毒的传染和信息的传播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病毒在每个个体之间传播,无论双方是什么年龄、职业、种族,每次人与人的接触都有可能造成传染。可信息就不同了,它不会像病毒一样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举例来说,在世界杯足球赛上,法国队刚在决赛中大胜克罗地亚队,是谁会拼命转发冠军捧起大力神杯的图片?当然是法国佬啊。谁又更有可能到处说比赛裁判有问题?那肯定是克罗地亚人。同理,巴拉克·奥巴马的亲民舞姿很容易在支持民主党的网民中传开,而那些亲共和党的人就不见得有兴趣转发它了。不像病毒,信息会有选择性地产生传播路径。在信息内容接受度越高的那部分受众当中,信息更容易流通。而这会产生显著后果。
科学界直到最近几年才能对这个问题提供明确的回答。在2018年3月发表的论文中,剑桥大学的“病毒式营销”研究专家锡南·阿拉尔(Sinan Aral)跟他的同事用了一年的时间,跟踪了300万网络用户间传播的上千条消息,一一比较了它们的真实性与传播度的关系。结果令人不安,谣言的传播速度是真相的6倍!与真实的新闻相比,假新闻传得更远、更快,触及的受众更广泛多元。
他是如何研究“信息流行病”的?在新近的一个项目里,他的团队追踪了脸书上流传的成千上万张图片的轨迹。其中有些你们肯定也看过,比如那个战胜了癌症的小姑娘,米歇尔和巴拉克·奥巴马夫妇在平民舞会上翩翩起舞,各种姿态的猫咪……简单来说,万物皆可以图片形式在网上流传。结果显示,网络上绝大多数的信息传播都极为短命,很多图片被人放到网上以后就被彻底忘了,甚至从未被上传者以外的人看到。能够被超过10个人转发的图片都很有限。因此我们可以说,比起病毒的环球旅行,一条信息的起步要更艰难。不过,一旦其传播被触发了,那么信息的“传染”速度会十分惊人,在数秒之内即可传播到成千上万人那里去。
锡南·阿拉尔的研究还揭示出,这一真假反差在政治新闻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就为此付出了代价。投票前的那些日子,脸书上假新闻的阅读量与美国19家主流媒体报道的阅读量持平。BuzzFeed新闻资讯网站举出了社交网络上流传最广的三大假新闻:一、教皇支持特朗普;二、希拉里·克林顿跟伊斯兰国之间搞军火交易;三、某民主党候选人涉嫌谋杀联邦调查局特工。2017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也不能免俗,对选举破坏性最强的假新闻包括:梅朗雄戴的劳力士价值18 000欧元,马克龙接受来自沙特阿拉伯的选举经费,还有各种据称是移民犯下的暴力袭击的视频。
最擅长研究这个问题的是一群大数据领域的计算机科学专家,他们属于美国顶尖大学或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巨头,如脸书、亚马逊或者微软的研究中心。他们当中有一位叫尤雷·莱斯科夫(Jure Lescovek)的,他戴着小眼镜,衬衣一直扣到领口,看上去就像个害羞的高中尖子生。但人不可貌相,他可是大众研究学界的未来之星,现在已经是闻名遐迩的斯坦福大学一个50人左右的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了。他的课题,就是理解社交网络上的“信息流行病”。
这些假新闻都是从哪儿来的?假新闻中的“零号病人”产自何方?英国《卫报》一项调查显示,如果追根溯源,大部分此类消息都产自各党派拥趸的网站,尤其是极右翼的网站。《卫报》进一步追踪,发现百余个不断推送支持特朗普的假新闻的博客,背后竟然是同一个大本营——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神秘马其顿小城韦莱斯(Veles)。可谁是这些新闻幕后的推手?调查者们绞尽脑汁。是以东欧为基地的秘密特工在暗中密谋一场大规模假情报运动吗?掌握这些网站的是俄罗斯间谍吗?
如果说今天病毒的旅行方式是坐飞机,那么信息又如何传播呢?在黑死病的时代,关于瘟疫的流言口耳相传,很可能与疾病扩散的过程是同步的。但时代已经改变,研究者们需要到互联网上去跟踪信息的“流行病”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