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迪·穆萨伊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结果令人感到宽慰。毕竟,是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决定集体行动的方向,而不是那些捣乱的少数派。“5%法则”只在大多数成员对所选行动方向无特殊好恶的前提下才会奏效。
比如,生物学家们就试过制造“机器鱼坏分子”,将整个鱼群直接引入捕食者的血盆大口中。这一招虽然将“坏分子”身边有限的几条鱼带入了致命陷阱,但整个鱼群就没这么傻了。大部分鱼会忽视“机器鱼坏分子”的引导,远离捕食者。
一个瑞典工程师研究团队的另一次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一间电影放映厅中,135名观众正舒舒服服地待在座椅里,对自己即将充当实验“小白鼠”的事并不知情。突然,研究者拉响了火灾警报。观众们陷入犹豫:电影呢?爆米花怎么办?沙发好舒服啊……真的要抛下一切去逃生吗?这一定是搞错了,或者有人开了个恶意的玩笑。
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只要一小部分人带头,整个人群都会跟着他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吗?其实不然。在上述实验中,“5%法则”只有在“单纯的”个体们并无特定目标、特定偏好方向时才能奏效。如果想引诱旁边的人前往一处悬崖,或者阻止其脱离危险处境,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研究显示,个体在这种时刻更倾向于不采取行动,观望旁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想:“别人不动,我就不动。”瑞典的这项实验显示,观望阶段可以拖得很长,如果真的发生了火灾,这样的迟疑相当危险。这类人与共和广场上的人群刚好相反,他们集体性地低估风险,谁都不愿意先动起来。这种倾向常构成公共安全隐患,错失危险到来的最初几分钟宝贵的逃生机会。实验还发现,事先录好的女性高喊“大家快逃”的声音,比刺耳的警报声更有效地减少了迟疑的时间。这可真是不可思议。
守还是逃?
大家都逃出了放映厅之后,科学家们立刻现身,告诉他们刚才是一个实验,现在请各自归座,安心观影。我不知道这些观众后来有没有得到赔偿,反正要是我,可不愿意被人这么耍着玩儿……
羊、鱼,还有蟑螂,你可能会说这些例子都很完美,但人类应该比它们都复杂吧!那可说不好……某个生物学团队的研究显示,我们与其他动物种群之间的区别微乎其微。生物学家找来200名被试,放在一座大型体育场内,对所有人发出指令:“走起来!不要停。不能跟其他人交流,也别离你身边的人太远。”他们类似于一大帮行人。同时,这200人中有10个人接到了另一条秘密指令:只凭自己的步伐,试着将其他人引到体育场内某个特定区域里。科学家们轻松地实现了“阴谋”,验证了他们的理论假设。人群总是能顺利抵达目标地点。200个人的群体只需要10个引导者,在群体中的占比恰好是5%。
人群中这类行为促进和行为抑制的两面性,在日常生活的另外一些场景中表现得很清楚。2008年,一群英国科学家在一处红绿灯路口的人行道旁架起了监控摄像头,研究闯红灯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其他行人。结果显示,每多一个人闯红灯,周围行人和他一样闯红灯的概率就会翻倍。在滚雪球效应下,在路口自觉止步的人越多,其他人模仿他们停下的可能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