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迪·穆萨伊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个几十万条鱼组成的鱼群,需要多少机器鱼才能实现有效引领?生物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只需要鱼群总数的5%~10%就足够。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结果还表明鱼群规模越大,所需领路机器鱼的比例越小。这一结果看似有悖常理,其实不然。因为大量成员有助于行动的扩散,群体数量越众,行动越容易操纵。
然而,斯特拉斯堡的动物行为学家研究发现,在此情境下,人群行为的文化差异性很大。法国人跟着闯红灯的概率高达40%,而日本人只有2%。在法国和英国,更大程度上是闯红灯的人带动了不想闯红灯的人;在日本却相反,遵纪守法的人抑制了想闯红灯的。我的个人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身为法国人,我几乎从不把红绿灯上的红色小人放在眼里。只要路是空的,我就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不过到德国生活了几年以后,我就变了。在德国,行人和驾驶者一样守规矩,就算我闯红灯,旁边也没有一个人会跟着我闯。所以当我身处大多数守规矩的行人之中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克制自己。当然,行人闯红灯问题在有些地方已经不再是个问题。2018年,中国湖北的大冶市尝试了一种阻止行人闯红灯的新设备。每个路口都安装了一种黄色喷水警示装置,行人如果在不该过马路的时候闯红灯,就会被喷上水雾。也许你会觉得身上沾几滴水无所谓,那你总会担心在大庭广众下丢面子吧!警示装置会拍下闯红灯者的照片,直接在马路对面的大屏幕上当众播放。如果这还不够,人脸识别技术将瞬间从数据系统中锁定身份,将闯红灯者的信息记入警察局的系统备案。在中国,你可不能小瞧了红灯的力量。
人造动物完美融入动物群,这可不是第一例。2007年,布鲁塞尔大学科研人员将辅以气味诱饵的人造蟑螂混入蟑螂群中,成功地将整群蟑螂准确地引到实验预定地点。科研人员将这款人造昆虫称为“花衣魔笛手”(pied piper),它就像德国哈默尔恩地区民间故事中的吹笛人那样具有驱引整个群体的神奇法力。什么时候能有机器蚊子帮我们度过安逸的夏夜?或者是机器蝴蝶,给你的未婚妻制造一点惊喜?还有,为什么不制造一个“机器行人”?关于这一点,我在下一章就会为你讲解。
找一找
生物学家靠什么控制整个鱼群的集体行动?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可远程遥控的“机器鱼”。它有几十厘米长,外形酷似天性合群而被实验室广泛饲养的刺鱼。刺鱼的视力有限,看不出机器鱼与它们自己的区别,故而机器鱼能大大方方地在实验室水箱中与几十条“同类”共生而不引起怀疑。科学家只需轻轻一按遥控,整个鱼群都会在这条机器“奸细”的引领下行动。再也不用收网捕鱼了,一条受操纵的机器鱼每晚会将整个鱼群领回它们的网箱安歇。
事实从来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为了理解事情的复杂性,我考虑在实验环境里模拟集体大逃亡的场面。但怎么模拟呢?
这次,答案不是从羊群,而是从鱼群和鸟群中获得的。相比之下,后两者的集结规模更为惊人。天空中成群结队过境的椋鸟通常有成百上千只,水中穿行的沙丁鱼或鲱鱼大军更是数以百万计。直到20世纪末,这些动物的大型集体行动一直是个秘密。这些空中或水底的芭蕾舞者,是如何紧张高效地达到步调一致的?1931年,鸟类学家埃德蒙·塞卢斯(Edmund Selous)曾严肃地断言:“它们凭的是心灵感应。”这很有趣,但所谓的“心灵感应”不过是种群成员间极强的模仿习性的结果。动物群中的每个个体紧随着它旁边的成员移动。群体中任何个体发现疑似捕食者天敌的迹象,它的逃逸行为都会在瞬间扩散至整个群体。说到底,在共和广场惊恐逃命的人群与此并无不同。
显然不能通过复制恐怖袭击场景来让被试体验高度紧张的情境。我们不想让被试陷入恐慌焦虑,科学伦理委员会也不会批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用一种更概念化的手段来重现这个现象中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