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迪·穆萨伊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事实上,恐怖分子非常隐蔽,在规定时间里,被试绝对来不及发现他。我们故意让被试陷入怀疑,让他们承受时间和金钱损失的双重心理压力,就是为了研究,在没有一个人确知危险的前提下,人群会不会在从众心理影响下集体逃亡。
从众的天性
第一轮实验表明:不会。结果恰恰相反!如果是单人参与实验,在没有任何他人影响的前提下,他看图后决定起身逃跑的概率是20%。但在多人参与实验的情况下,这个概率会降低到5%!群体反而抑制了个体逃跑的倾向。
但巴黎共和广场那次“从众效应”的规模之大十分少见,跟地铁出站不可同日而语。人群当时的反应似乎太过激,失去了理智。这种群体冲动带来的风险,事实上比恐怖袭击的杀伤力更大。如果当时不是在共和广场,而是在一个相对局促的空间,受害者人数马上会达到三位数。2005年巴格达近千人死于事故,不就是因为一条恐怖袭击的流言?难道人类真的和巴奴日的羊群<a id="note13" href="#note13n">[1]</a>一样盲目?
很显然,要引发集体逃亡行动,还缺了某个核心要素。或许情感冲击是扭转人们倾向性的关键,这让我们想起巴黎共和广场上的一场虚惊,在那之前确实发生过恐怖袭击事件。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我们设计了第二组实验,这次被试需要连续参加数轮游戏。但我们设计好,“隐蔽的恐怖分子”第一轮就会让他们大亏一笔,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都难以忘记。实验开始了,第一张图片出现,大家都坐着没动,没人逃跑,结果他们每个人都输了10欧元。在这个惊险刺激的开场之后,同样的被试重新坐下。这一次恐怖分子引发了大溃散!每回图像一出现,第一个站起来的人立刻能带动全小组的人一起逃跑,而实际上直到实验最后,图像里都没有出现一个恐怖分子。第一轮的惊吓逆转了群体面对危险时的行动倾向,从抑制行动变成促进行动。
这场闹剧引起了我作为研究者的好奇心。有没有可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复制这一大众行为,以便细细分析其机制呢?事实上,“从众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想象你在一个不熟悉的地铁站,你并不知道出口在哪儿。这时,如果周围的旅客都朝同一个方向走去,你多半也会亦步亦趋。你这么跟上去,自然又引导了你后面的人,让他们跟着你走下去。
这种过度敏感的状态会持续多久?群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意识到危险早已过去?实验答案是:不太久。看过五六幅图像之后,被试们的理智似乎就恢复正常了。但如果被试单独接受这种连续实验,不受其他被试的影响,那么他在经历过惊恐情绪后会适应得更慢,无缘无故从现场逃跑的行为方式也会比群体被试持续得更久。
在大众研究学者的印象中,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件。满满一广场的人,眨眼之间就逃得干干净净,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逃!目击者拍下的录像把这个现象的发生过程记录得清清楚楚:只要有一个人开始跑,其他人就肯定跟着跑。恐惧感传播起来就像点燃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