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赫迪·穆萨伊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2010年以来,上述解释成了学界讨论时的主流观点。事实上,我们人性中的两面——慷慨好义或个人至上——都能传染。根据我们身边人的行为举止,有时一面占上风,有时另一面占上风。
是怯懦?是冷漠?这种群体性的无动于衷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读到这篇报道的早上,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比波·拉塔内(Bibb Latané)的内心升起了这一疑问。为了探究清楚旁观者的心理,他与同事约翰·达雷(John Darley)一道着手设计实验。
研究者们常常利用赌一点小钱的实验来研究社会行为的“大传染”。201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社会学家迈克尔·梅西(Michael Macy)就创造了这么一款“邀请游戏”。这个游戏看起来十分诱人。你什么都不用干,一开始就先得两欧元,一旦钱落进腰包,你就可以选择了,是自己再赚几欧元,还是慷慨放弃这次赚钱的机会,邀请另一位被试接替你来赚钱。实验结果证实:如果你是被某人慷慨邀请加入游戏的,轮到你的时候,你邀请下一个人的可能性就更大。
1964年3月27日,年轻女子遇害的几天之后,一名《纽约时报》记者发表了题为《38名未报警的目击者》的文章,梳理出杀人案现场始末。报道者将矛头直指38名透过自家公寓窗户目睹了凶杀案发生的邻居。整个事件中他们无一人施以援手,甚至无人报警,是他们的麻木不仁放任了罪行发生。
正是靠着这一类实验,两位学者詹姆斯·富勒(James Fowler)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我后面还会跟你详聊这对二人组合——揭示了利他主义甚至可以产生连锁反应。如果你对办公室同事表现得豪爽够意思,他也会对他老婆更好,他老婆也会对自己的姐妹更友爱,以此类推。
这类惨绝人寰的凶杀案一般会引起一系列报纸专栏报道,给美国屡见不鲜的袭击杀人案的长名单上再添一笔。但是今天,我们会在各类心理学教科书中读到这起案件。基蒂·吉诺维斯之死出人意料地成了一项科学发现的起点。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自私自利也以同样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我们都是多面体,身边人的脸色怎么变,我们的脸色也怎么变。
1964年3月13号,28岁的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纽约皇后区的家门附近被人当街杀害。这起凶案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那是凌晨3点,年轻的基蒂下班回家路上不幸碰上了温斯顿·莫斯利(Winston Moseley),这个变态杀手尾随她走过整个宁静的邱园社区,在她后面足足跟了一个多小时,而后掏出匕首,对她连捅数刀,致其死亡。
所以在危急时刻,你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了吧。撸起袖子,想想布拉德·皮特,然后掀起一股凝聚人心的浪潮。不过当然,“您完全有权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