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玉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50中文350zw.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果事先已经与对方约好参加某个会议或活动,为了怕对方忘记,需要事先再提醒一下,那么提醒时适宜用短信而不要直接拨打电话。你想啊,之前都已经说过,再打电话似乎有不信任对方之嫌。别人会想,怎么,我在你眼里就这么糊涂?这点小事都记不住?还要你反复念叨?发短信就显得非正式、亲切得多,既能达到提醒的目的,又不失分寸,何乐不为。当然,用短信提醒的语气应当委婉,要易于接受,不可生硬。
4.不署名,鬼才晓得你是谁啊
<b>恭维求人煽情时</b>
二是群发短信。即一对多的模式,短信的接收人为多个。如果你有时间精力,一一点明接收人当然更好,这样可以显示你对收信人的格外重视,事实上也有不少人不惜血本的这么干。假如你不想牺牲恋爱时间来编辑短信,选用涵盖面广的称呼也无伤大雅。如“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等。但千万注意,不能把群发的短信明确到个别嘉宾身上,以免引起其他人的不悦。
记得有一句歌词这么唱,“爱你在心口难开”。人都有羞耻心,恭维、求人、煽情的时候不好意思、唯唯诺诺、结结巴巴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对于脸皮比较薄的人,这几件事尤其困难。要是搁在以前,内向者大概只能暗自神伤了。
短信的称呼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一对一的短信,简单来说,就是发信人与收信人均为一个。这就需要发信人在称呼里直接“点名道姓”,明确对象,如“尊敬的王处长”“尊敬的李主任”等。
现在好了,有了短信,你可以慢慢酝酿情绪,编写短信,想写的有多肉麻就写多肉麻,就当是写情书了,然后只在发出短信的那一瞬间红红脸就行了。
称呼是短信开头对收信人嘉宾的尊称,就如同信件一样,省去称呼,一方面无疑是对人不尊重,同时,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别人的关注。你不写称呼,我怎么知道你在跟谁讲话?从而影响短信效果。所以,在短信一开始就要明确其接收的对象,端端正正地写上称呼。
因为间接,短信的尺度可以比面对面要大得多,你看,荤段子、祝福拜年这种俗物不都是通过短信流传的。
如果是给亲朋好友发短信,没有称呼、不注意称呼还有情可原,或许你本就是如此可爱随性的人,但在办公室工作中这种习惯就得好好改改了。
“您对我的帮助太大了,简直就是我的支柱和灯塔!”这种吹捧的话面对面时很难说得出口,但写在短信里只能说是稀松平常,如果你是个脸皮薄的人,实在不好意思,试试拿起手机发短信吧!
还有的更夸张,根本就省去了称呼这个环节,一上来就写“有个事说一下”。你苦口婆心地说这样不礼貌,对别人不尊重,他们还不以为然、振振有词:短信字数都这么少了,还用得着那些繁文缛节嘛,有话直说不就得了。
作家毕飞宇总结得极为精辟,“在当今的中国,再木讷、再愚钝的男女都已经拥有了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日常的、正常的口语;一种是风光无限的,人欲横流的手机书面语”。放下是非曲直不谈,营造比日常更加暧昧和赤裸的氛围,确实是短信的强项。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另一种真实?
发短信篇幅短、又见不着面,所以很多人不把短信看成是一种正式的通信方式,觉得比较随意,喜欢在编写短信时挥洒自己的智慧。这在短信抬头的称呼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有人发短信时逢人就叫“亲爱的”,有的则没有称呼,一句“Hi”了事。
7.电话本是办公室工作的命根子